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员足部损伤非常多见,除足部软组织损伤、骨折、脱(?)外,我们自1975年以来陆续观察到一种骰骨综合症,又称骰骨外伤性错位。这种损伤国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它是足部损伤中一种独立的疾病,但目前在运动员中对这种足部外伤并不认识,往往当作是一种足背部软组织损伤,而被忽视。对此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整复治疗就不易好转,在足部其它软组织损伤痊愈后,足背部疼痛仍较明显,足不能着力下地,走不平,并痛,严重影响运动员参加训练、比赛;如果及时发现整复治疗则可以获得显著效果。现在我们将七年来临床所见的  相似文献   

2.
排球比赛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体育运动,运动员在接发球或叩击过程中,由于身体失去平衡而滑跌倒地,以致压着同队队员的足部,或直接构成自己足髁部内翻捩伤、肌腱撕裂和骨折的颇为不少,兹将有关的内容概述如下:一、足部内翻捩伤合并的有关损伤:(一)(?)中部捩伤:捩伤的部位大多在(?)横关节外方。(?)中部捩伤之后虽然疼痛并不剧烈,但早期常发生局部肿胀和淤血。检查时发现胫腑关节运动受限。如将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足部损伤非常多见,除足部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外,我们自1975年以来陆续观察到一种骰骨综合症,又称骰骨外伤性错位,这种损伤国内尚未见有文献报导,它是足部损伤中一种独立的疾病,但目前在运动员中对这种足部外伤并不认识,往往当作是一种足背部软组织损伤,而被忽视。对此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整复治疗就不易好转,在足部其它软组织损伤痊愈后,足背部疼痛仍较明显,足不能着力下地,走不平的路就痛,严重影响运动员参加训练,比赛。如果及时  相似文献   

4.
骨无菌坏死也称为骨软骨病、骨软骨炎或软骨下坏死。近年来在花样滑冰运动员中发生了数例,下面报道的是其中一例。患者女性,13岁。75年学习花样滑冰,三年后,在训练起跳点冰动作时,反复出现左足蹠趾关节部位疼痛;79年在一次训练“台阶”跳时,此症状明显加剧,局部肿胀;81年7月拍片,诊断为“左足第三蹠骨头无菌坏死。1982年二月,X线检查,左足正斜位片:显示第三蹠骨头膨大,边缘光滑,中心骨质密度略高,膨大之两边缘骨质较疏松,蹠趾关节间隙略有增宽。X线诊断结果,证实是左足第三蹠  相似文献   

5.
体育和师范院校体育系科的学生、运动员和剧团的武功演员,足部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非常多见,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训练中发现多次骰骨错位损伤病例。这种损伤文献资料介绍不多,它是足部损伤的独特病症,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一般当作足背软组织损伤而被忽视,如不及时治疗,肿胀不消,疼痛不除,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生活、学习和训练比赛。如能及时发现,整复治疗则可收到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的创伤性腓骨肌腱习惯性滑脱(下简称腓腱滑脱)虽然专题报告例数不多,但也并非是罕见的体育创伤。国內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报道九例(1972),积水潭医院报道六例(1973),本文报道三例。国外报道此种创伤多见于滑雪运动员。腓腱滑脱绝大多数是在慢性习惯性滑脱阶段才就诊及确诊的,这是由于医生对此创伤认识不足而漏诊所致。特别是在急性踝扭伤时,踝关节肿胀、痛疼,医生往往考虑是否有骨折,如经摄X线片而未发现骨折,一般照“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处理,而忽略了腓腱是否有滑脱。因此,运动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胡×,女,1972年生,1985年开始短跑训练。1989年冬训期间,感觉左足疼痛,后蹬时加剧。左足部偶有松动感及交锁,调整训练后症状减轻。不能穿高跟鞋。检查:左足背肿胀,左平距足Ⅳ°,付舟骨,距舟关节压痛,内外翻痛,提踵痛。X线片显示左足舟骨脱钙,不均匀密度增加,多个小囊样变,关节间隙正常。经加强足部小肌肉力量训练调整训练量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对20名男子短跑运动员(100M 成绩在10″8内)的足部进行了 X 光拍片研究。结果短跑运动员足长身高指数(足长/身高)小于常人,有显著差异(P<0.01);髁关节骨杠杆指数 K 值(R_1~#/R_2~#)小于常人;有显看差异(P<0.05),结合短跑技术特点,从力学及肌肉生理角度对此形态差异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常人足的形态对短跑速度起积极影响。现对该问题粗浅的认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骰骨综合症     
本文作者们发现,足部受伤的运动员,其中约有4%患骰骨综合症。他们说这种综合症是常发生的,但往往辨认不出或被误诊。根据他们的经验,这种综合症多见于旋前足。疼痛是由于骰骨部分变位引起的,变位妨碍骰骨的正常活动范围。用手法整复骰骨,疼痛可以缓解。骰骨垫或粘膏带有助于预防复发。矫正足的过度旋前,有必要使用矫形物。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归纳与演绎等方法,以足部运动中重要而又相对较少受到重视的距骨下关节为研究对象,从距骨下关节的功能解剖结构、运动种类、在下肢运动中的作用和研究距骨下关节运动的方法等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足部损伤防护和运动鞋研发等提供参考建议。研究认为:距骨下关节承受并传导人体重量,协调踝关节运动,是后足生物力学的中心和足部稳定的重要枢轴结构。其与踝关节、膝关节的协同一致性在人体活动尤其奔跑、跳跃时具有重要意义。协同性缺乏易导致足部以至整个下肢肌肉骨骼的损伤。距下关节功能的丧失,将使跟骨内收、外展活动度减小,踝关节对后足内外翻运动做出代偿,而这种代偿是有限的、非生理性的,对日常的行走功能来说尚可适应,但不能满足运动员对奔跑、跳跃、地面不平等功能运动的特殊要求。因此,了解距下关节的解剖和运动特点有助于认识足踝部隐匿性损伤,正确评价运动员的足踝及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中疲劳性骨折并不多见,双侧疲劳性骨折国内少见报导。浙江省体工大队医务室见到一例,双第五跖骨疲劳性骨折。病例报导、分析如下:孙××,男,23岁,训练年限7年,篮球运动员。X线号:1014。主诉:右足跑、跳痛,时好时发(?)近二年;左足痛3月,双足外侧可触到骨性隆起。77年12月冬训期间,运动量较大,(?)、跳强度大时感到右足外侧缘痛,逐步起病,无明显外伤史。一次偶然发现右足外侧面骨稍肿、痛,来就诊。当时摄片(纸片)示第五跖骨近1/3段骨膜增厚,无明显骨折(图1)。仍继续参加篮球训练。78年1月28日摄片示右第五  相似文献   

12.
我校近年来体育运动中骨折时有发生,上肢骨骨折中除桡尺骨远端骨折外,就算腕骨骨折了。在腕骨骨折中,除舟状骨骨折外,未见其他腕骨骨折,而骨折的诊断多依赖于X光片决定,一般骨片多采用正、侧位片即可作出诊断。而舟骨骨折正、侧就不容易发现骨折,因此,舟骨骨折往往容易漏诊.又因为舟状骨骨折很少能自然愈合,如果在诊断上不细心,往往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  相似文献   

13.
史和福 《游泳》2005,(4):50-52
踝足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是支撑人体重量和行走的重要关节。简单地说踝关节由胫、腓骨与距骨滑车组成,其关节面由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腓骨外踝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的上关节面和内、外侧关节面构成。关节囊前、后薄,内、外增厚;踝关节为屈戊关节,其运动轴在距骨体的横轴上。构成足部的骨骼有26块,其中跗骨七块、跖骨五块和十  相似文献   

14.
应力骨折     
应力骨折亦称疲劳骨折,以胫骨、腓骨第二跖骨及腰椎椎弓峡部较多见,也可见于肋骨、股骨干、股骨颈、髌骨,距骨、跟骨、足舟状骨及盆骨等。特点是无明显暴力外伤史,常由于积累外力引起,多为单纯性裂纹骨折,一般无骨折端移位。x线摄片,早期多无阳性发现,往往在数周后才显示骨折征象,例如知名的第二跖骨行军骨折,弹钢琴的手指末端骨折等。西德某医院曾报告过近600例应力骨折,其中跖骨骨折488例,胫骨骨折70例,腓骨骨折12例,股骨干7例,股骨颈6例,距骨4例,骨盆3例。  相似文献   

15.
1921年Deuschlander首先描述了这种在负荷过重特别是在扁平足基础上长途步行或急行军后发生的跖骨骨折。本病多发生于男性青年。骨折常位于第二或第三跖骨,很少两骨同时受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足机能疲劳状态下负荷过重的力学因素所致。一个或数个跖骨疏松带发生结构变化和多发性微骨折是病理过程产生的基础。 近年来作者观察到苏联运动员3人发生了行军足,其中男2人,女1人,年龄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分析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特征,厘清裸足/着鞋运动规律及下肢生物力学功能。方法:运用布尔逻辑运算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CNKI等8个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4月1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使用改良版《Downs和Black量表》对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最终纳入40篇研究文献,涉及儿童青少年的足形发育及功能特征、裸足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裸足/着鞋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比和着鞋运动生物力学特征4种类型。样本量共计30 450人,年龄为1~19周岁,其中具有裸足习惯的1 490人。结论:1)儿童青少年不同足形特征如足长、足围、足弓等对应不同的发育敏感期和年龄阶段,需依据足形发育特点及时调整鞋楦设计;2)鞋具束缚降低足部小关节活动度,抑制部分足功能,儿童青少年裸足运动习惯可能有助于正常足弓形态及功能形成,增加足部肌力,降低踇外翻风险;3)降低儿童鞋具扭转刚度等,遵循“保护大于功能”设计原则,可能有利于降低对低龄儿童的足部外力刺激,增加力学正向反馈及本体感觉输入,提升步态稳定性,促进足部形态及功能的正常发育。建议:未来研究结合大样本长期追踪研究及...  相似文献   

17.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行军性骨折、慢性骨折、假性骨折等。国内文献报道,多见发生于腓胫骨、蹠骨、膑骨、椎板等处,关于发生在距骨和第一蹠趾关节种子骨的疲劳性骨折的报道未见过。我所在近三年于门诊遇到的四例疲劳性骨折中,有上述疲劳性骨折各一例,现将其报道如下。病例例一,梁××,女,25岁,跳高运动员,1964年参加集训队。72年7月由于练  相似文献   

18.
运动鞋对羽毛球典型步法中跖趾关节和后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最常用的前场蹬跨步法为例,重点运用现代生物力学技术分析了蹬伸(前足屈曲)和着地(稳定)动作的生物力学特性,就不同运动鞋与裸足运动时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运动鞋对羽毛球运动员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对羽毛球运动而言,跖趾关节在足部功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着鞋相对于裸足而言应该更有利于跖趾关节背屈,进而提高蹬地效果;羽毛球运动蹬跨步法着地时不同着鞋状态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后足外翻;利用鞋可以有效控制足后部的外翻,进而降低因过度外翻而造成的肌腱、肌肉、韧带的过度负荷,保护下肢免于受到伤害;判断鞋是否确实存在提高后足运动活动度以足够缓冲地面冲击负荷的关键就在于外翻过度的"度"确切为多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前足屈曲和后足稳定等几个角度探讨了羽毛球运动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对运动鞋研发的启示,认为羽毛球专用鞋应具有适当屈曲刚度,既不会改变足的易屈曲性,也不会额外增加足部负担以克服鞋刚度进行屈曲,又能够辅助提高蹬地效率,增强足部"扒地"效果;羽毛球专用鞋应能有效控制足后部的外翻运动,进而降低因过度外翻而造成的肌腱、肌肉、韧带的过度负荷,保护下肢免于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第二、三、四跖骨骨折,多因足背受到重压、猛砸等外力作用所致。此外长距离赛跑、竞走,以及长途急行军等,亦可使足弓肌腱或韧带出现过度疲劳,造成第二或第三、四跖骨在异常动作中骨折。直、接暴力,使跖屈内翻位或蹩、扭时,可导致第五跖骨骨折。跖骨骨折后,伤足足背软组织,多出现肿胀,有明显疼痛和压痛,常伴有皮下瘀血。行走持正常体位时,患部疼痛加剧。X线摄影检查,可明确诊断骨折的确定部位、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务人员经常指出,足的结构与其易受的损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Subotnick(1975)曾将各种运动损伤的情况与各类特殊的足型联系起来分析。但是,迄今为止在足的结构分类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混乱。在临床实践上,很少有人对足的结构进行定量测量(除了X射线测量以外)。对加拿大和英国军队新兵进行的两项重研究,表明了缺乏足型分类定量标准的窘况。Harris和Beath(1947)对7,000多名加拿大士兵的足作了分析。Hewitt,Stewart和Webb(1953)对22,000多名战时英国新兵的足进行了检查。Harris和Beath的结果指出,扁平足占22.5%,空凹足占11.8%,Hewitt等则报道扁平足和空凹足分另只占6%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