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惯性定律和惯性是初二物理的重要知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有些同学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谈谈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及联系.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的规律,它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为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同学们对定律中的“一切物体”、“总”、“或”几个字、词的含义要真正搞清楚.“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总”是说没有例外和从始至终,这就点明了规律性‘“或”不是指有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有的物体保持匀速…  相似文献   

2.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从惯性的定义和惯性定律的内容看,基本相同,初学者往往觉得惯性好像也就是惯性定律,但又觉得不对,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一回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惯性和惯性定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①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惯性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动力学定律.②前提条件不同,惯性是不受前提条件限制的,不管物体是否受力,受的是平衡力或非平衡力,物体运动也好,静止也好,运动得快还是运动得慢,也不管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总之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而惯性定律只有  相似文献   

3.
引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题 0.1)若船对于岸以每秒5米的速度向东航行,问岸上的树对船如何运动?能不能画一根坐标轴讨论得具体些? 0.2)在对地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中,让一个物体自由落下,问在车中观察和在地上观察,所得关于该物体运动的结论,有何不同? 0.3)既然说运动是绝对的,为什么又说它有相对性? 0.4)平常说的“风速”、“飞机的航速”、“水的流速”、“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学生往往对“惯性”这一概念存在很模糊的认识、当让他们解释课本第67页图3—7车上木块倾倒的原因时,这种模糊认识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一、认为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因而把物体的惯性看作是驱使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即“惯力”,运动物体本身就具有这种力。所以他们说:“因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止了它向前的运动力,而与车一起运动的木块还有向前的力,所以它向前倒下。”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它并没有受到向前的力。二、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认为只有物体不受力时物体才具有惯性。所以他们说:“因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都具有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中学刘奋同学问:惯性和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惯性和力有区别吗?这个提问实际上涉及物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物体的运动问题.在正确理论形成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物体的运动必须有力的  相似文献   

6.
引论 300多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错误观点竟统治人类近两千年。首先否定这观点的是伽利略。他通过斜面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后来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惯性定律,最后完整地揭示出“惯性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v)变化的原因”这一力与运动关系的最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力学规律的建立和应用都离不开参考系、惯性系、坐标系.参考物(系)的确定,是确切地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前提,物体的运动和运动规律只能在确定的参考物(系)下描述;若质点对某个参考系的运动服从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这个参考系就是惯性系;若质点对某个参考系的运动不服从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这个参考系就是非惯性系.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位移,只能在坐标系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天文 《教师》2011,(1):65-65
一、注意区分“惯性”和“惯性定律”两个概念惯性定律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很多人把惯性和惯性定律两个概念混淆了,认为惯性就是惯性定律。简单地讲,惯性定律中.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有条件的,即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换句话说,当所受外力合力不为零时。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将被改变。  相似文献   

9.
固体的弹性     
思考题 6.1)有时人们说: “等大反向的一对力互相抵消!”到底什么作用抵消了?是不是和完全未加这一对力一样?这对力作用于质点如何?作用于刚体如何?作用于弹性物体如何?是外力如何?是内力又如何?  相似文献   

10.
《直线运动》中有些问题易产生误解,本文将对九个问题作以辨析. 1.“做平动的物体一定能看作质点”吗? 辨析:物体平动的定义是物体上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而质点定义是在研究某一问题过程中,物体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具有质量的点.从两个定义看,它们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下面举一反例,来否定“做平动物体一定能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如何认识惯性的,惯性定律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别称,而不是伽利略或笛卡儿所发现的?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这一问题作初步阐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他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有推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方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一定律又对惯性定律,一些同学把惯性定律当成惯性的定义,将惯性跟惯性定律等同.这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上的误区.应当明确:惯性定律和惯性并不等同.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物体的惯性.固体有惯性,液体、气体也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有惯性;低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高速运动的物体也有惯性.即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的惯性也不会消失或发生改变.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作用时也有惯性.总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属性,…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说:“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那么,怎样的物体是宏观物体?怎样的运动属于低速运动呢?  相似文献   

14.
惯性定律也叫牛顿第一定律。既称牛顿第一定律,似乎是牛顿首先发现。果真如此吗?否。请看事实。一、伽利略以前人们的认识希腊朴素原子论者的代表人物之—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年)曾说过,“在虚空里,……不能够指出为什么运动着的物体会在某个时候停止下来。……这就是说,它或者不动。或者将无限地运动下去,直到某一更有力的东西阻障它的时候为止。”显然,这里已经包含了惯性的含义。大约过了三个世纪以后,希腊哲学家普卢塔克(公元46—125年)再度指出:“任  相似文献   

15.
“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是一道概念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很多学生都将其作为正确选项选出,问其原因,回答是:某资料上就是这样说的.先对“甲就是乙”作一点说明:在物理学上,两个不等同的概念之间若说“甲就是乙”,那么甲和乙应是同类概念,且乙包含甲,甲是特指,乙是泛指.如:动能就是能量;电动势就是电压等是可以的,如若说成能量就是动能;电压就是电动势那就错了.再看质点和点电荷的关系:质点和点电荷都是用来代替物体的科学抽象、理想化物理模型,是同类概念.但质点代替的是所有平动物体,或者相互间距离比其大小大得多的…  相似文献   

16.
一、有同学认为:“惯性就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就是惯性”,不信你看;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课本105页有这样一段话;“从上一节的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定律也叫惯性定律.”从内容上讲,惯性和惯性定律不是差不多的吗?以上说法是相当错误的,它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混淆在一起了.这里清同学们千万要注意下面几点:1.惯性是任何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性…  相似文献   

17.
一、变质量物体的运动方程所谓变质量物体的运动问题,就是一个质量不断变化着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用质点动力学的知识求得解答呢?我们知道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相似文献   

18.
惯性与惯性定律,既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又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中的一大疑难问题,为解决这个教与学中的难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效果甚佳.一、弄清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概念上不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在本受外力时,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刚撤去外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19.
<正>长期以来,人们凭经验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直到三百多年前伽利略通过观察斜面实验推断出"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才揭开了力和运动的真实关系,最终由牛顿利用逻辑思维分析事物得出惯性定律,确定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至此人类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就离不开了对力的分析。如何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呢?下面具体分析。一、遵循规范的受力分析步骤选择研究对象→按照先场力(包括重力场、电场、磁场)、再弹力、最后摩擦力的顺利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模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包括典型的对象模型“质点”和过程模型“传送带”。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在高中物理必修课中,我们只研究那些能够简化为质点的物体的运动,因此今后不再区分“物体”和“质点”两个词——见人教版物理必修1教材PIO)以及“传送带”的实物图形,从而使其脱离了与实际物理过程的联系,形成思维定势,进而在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