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论儒学的科学思想蔡报文一、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与庄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体完成自己内在的真性,成为“真人”一样,儒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亦是如何使个体完成自己内在的人性,成为圣人;与庄学将“道”作为天地万物最高的也是唯一的本体一样,儒学亦将“道”作为人以...  相似文献   

3.
李双龙 《文化学刊》2012,(5):148-153
“仁”是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儒学寄于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在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仁”所赖以存在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内涵,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理想中的圣人,汉唐时期现实中的圣人,宋明时期人人皆为圣人。由此,儒学的外王之路也由“致君行道”向“觉民行道”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研究明清学术思想史而著称的台湾学者张寿安副研究员,历经“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于1994年推出其代表著作——《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以下简称《以礼代理》)。这部著作问世后,在海峡两岸学术界乃至国际汉学界均引起关注,一再获得好评。首先是在作者供职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荣获“首届年轻研究人员著作奖”,奖评意见指出:“这部著作从繁杂之原始资料疏理出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解释途径,充分运用考证及经学方法,彰显礼学研究的思想性,把问题摆在历史脉胳中,取得承前启后的效果。其主要贡献是恢复了清中叶儒学思想转…  相似文献   

5.
学术信息     
哲 1儒学普世化的基本路向●蒋国保 苏州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2 0 0 3(3) ,第 5 - 1 2页儒学在现代遭遇了极大的生存困境 ,原因不在于它失去了制度保护或民众对它缺乏正确理解 ,而在于民众在情感上对它的排斥 ,具体表现为冷漠、淡漠和疏离的态度。既然如此 ,儒学要发挥现代作用、实现现代意义 ,必须经由世俗化的途径以实现普世化。要做到这一点 ,不能像新儒学所主张的那样 ,走宋明道学家的道路 ,淡化儒学思想的世俗性而突出其超越性 (宗教性 ) ;而应该抛弃轻视民众世俗价值的精神贵族化倾向 ,越过宋明道学 ,回归原始儒学的人文主义精…  相似文献   

6.
明代万历以后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变化 ,于弘治、嘉靖年间就初步呈现在吴中这样的敏感地区。本文选择当时代表这一变化趋势的一群吴中士人为考察对象 ,深入剖析其放贷为商等生活行为以及“寻个好生涯”的思想意识 ,并进而探询其与崇尚真道学讲求真性情之间的辨证关系 ,揭示出当时吴中士人徘徊在儒家传统生活模式与世俗人生追求之间的士风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文提出 ,在经历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儒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气质之性”(条理之性 )的人性一元论。元明的这种人性论虽然多非自然人性论 ,仍然主张存理遏欲 ,但这种人性论往往不再坚持性善论 ,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从而形成了儒学发展及其经典诠释的新课题。而造成和推动这种转向的原因 ,与其说反映了明代市民社会的兴起 ,倒不如说是元明以来思想家们的“哲学”的知性探究本身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 ,作者强调了哲学史诠释在古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先秦继孔、孟而起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选择这类前人已有广泛涉猎的课题 ,对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 ,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近读《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一书 ,感觉无论在切入角度的选择上 ,还是在对现代学术观念的借鉴与运用上 ,抑或材料的择选与阐释方面 ,都有值得关注的拓展。一、儒学研究的视角转换荀子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 ,也广泛吸收了先秦道、法、名、墨等其他诸家的学术资源 ,构建了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相对于孟子代表的偏于理想化的儒学思想 ,荀子呈现出更充分的现实主义品格。在战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数字化生存与新新儒学的未来、儒家思想与互联网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对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成中英进行了学术访谈。成中英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要善于回答现实问题,二者倘能相互引申,必能激发出蓬勃的民主生命力、社会凝聚力和创新精神;互联网应该是“互信网”;互联网的“善治”模式,就是大同、协和的治理模式。要把儒家的框架运用于互联网管理,需要明确互联网治理的目标、计划、决策、领导、推动者、生产者、受众等的角色。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蕴含着个人、社群和国家几个不同的层次;网络管理也要“尊五美、屏四恶”,做到仁、义、礼、智、信、诚。  相似文献   

10.
论戊戌时期的“孔教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年前的戊戌维新,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就文化思想运动而言,进行文化批判与重构是它的重要内容,而中心一环则是“孔教复原”。“孔教复原”一语见于1901年梁启超所作的《南海康先生传》,是他对康有为所从事的儒学改造工作的概括。其实,这...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正在93岁的高龄上。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忆念他。他给浙江留下了很多人文风景。黄裳先生有多重身份:记者、散文家、翻译家、藏书家和版本学家。黄裳是记者出身,1945年至1956年曾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做编剧,在新闻、戏剧、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和梅兰芳、盖叫天、巴金、黄永玉、施蜇存等名家交往密切,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的人。  相似文献   

12.
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学自永乐年间始为重事功、重义理的台阁体文学所擅坛 ,经洪、宣、正、景、天、成诸代 ,至弘、正间才有所变化 ,其中一重要的原因即审美主义要素的大幅度增长 ,遂取代了尚质论文学观的地位 ,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之下 ,才有了我们今天把握到的明中后期文学的一个差异性面貌。鉴于长期以来 ,文学史与文论史界疏于对这一变化状态及其复杂性等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此有限的篇幅中 ,经过具体考察 ,对相关问题作些开掘。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Olynthos, a systematic study of materials preceded. The analysis of mortar samples taken from the remains of ancient Olynthos (400 BC) showed that different qualities of mortars were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lmost impermeable mortars were found in contact with draining canals. This was the initiative to start a combined analysis of mortars by determining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ind the textural features and the alterations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resistance to weathering.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findings from the above-referred examinations. The use of reactive siliceous materials in combination with lime as well as the excellent gradation of aggregates used seems to be the secrets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ancient mortars.  相似文献   

14.
郭之鲲 《文化交流》2012,(11):71-73
法国巴黎,游人如织。在供奉法国先哲的先贤祠,2012年6月29日起至9月30日,《卢梭与艺术》展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排队等待入馆参观。《卢梭与艺术》展通过卢梭绘画、信件、书籍、雕刻及生前用品等来展示卢梭与艺术的联系,从而使人们纵览这位思想巨人的生平全貌。此外,法德公共电视频道ARTE也以《忏悔录》一书为主线,遍访日内瓦、尚贝里、巴黎、蒙莫朗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一度热闹非凡 ,硝烟不断。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许多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本应该是常识性的理论问题都被推到了讨论的前台。如今 ,我们大概已不会去为这些问题争论了 ,因为这些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而是作为某种既成的“观念”(比如通过教材 )内化到了我们的生命结构中 ,成了我们面对文学作品行使判断时的一些基本尺度。然而 ,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 ,在“观念”抽象的过程中 ,“问题”的丰富性是不是遭到了某种简化 ,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学建设 ,这些“问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国人丹纳强调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对艺术的影响 ,其《艺术哲学》在讨论“艺术品的产生”一章中 ,通过经验证据和推理证据 ,试图论证“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① 丹纳的主张 ,随着近代中国西方化的过程 ,为 2 0世纪的中国理论家所完全接受。的确 ,《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所言治世、乱世、亡国的时代特征对音乐的影响 ,以及《孟子·万章下》所谓“知其人”与“论其世” ,都是说明文化现象与时代和人的心理变化的联系。虽然文化是一个包含广泛的概念 ,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泰州学派平民主义思想的概念结构作了重点阐析 ,尤其注意到了贯穿其中的社会反思性要素 ,及在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变异。通过这些 ,可以窥视到晚明社会变动在儒学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复杂印记 ,及理学作为一种较为确定的理论形态在应对底层社会问题时可能运行的边际。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