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难,最近几年被社会各界关注。年复一年,这一难题一直都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招聘会总是挤得水泄不通。虽然政府有关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数据与大学生自己"被就业"的感觉有差距,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都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2009年有610万大学毕业生作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深入思考。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农民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是三大就业群体。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更是雪上加霜。就此,广西师范学院贺祖斌教授组织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召开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术研讨会,针对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十个专题展开讨论,并整理出"困惑与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讨成果。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生择业由"精英岗位"转入"大众岗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和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全面介绍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模型并对其分别做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构建切实可行的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但问题的根源出在大学生自身,归根到底,是毕业生个体未能取得社会化的"毕业证书"。从本质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应该淡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常态现象。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扩招的步伐日渐加快,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出发,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率原因的基础上,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高校在管理中为毕业生找工作大开绿灯,导致在校毕业生的"管理荒".对大学毕业生缺乏管理导致一些新问题出现,加强管理是必要的.为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的管理,探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冷背景下大学热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就业冷背景下依然存在大学热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原因在于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就业概率差距并没有因大学生就业冷而缩小,进而大学教育收益率并未降低,大学热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正逐渐失去原有的光环,加之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以一种怎样的心理去面对就业成为值得调查和分析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调查情况,对如何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外向型企业倒闭,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我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阶段,经济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但大学生就业爱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远去,今后几年大形势依然严峻.文章分析了经济复苏的新形势下广东大学生毕业就业存在的新问题,总结了指导就业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经济企稳回升阶段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显突出.文章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试图为农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9,(2):179-181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结合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及情绪ABC理论,在邢台学院开展"Let it go"大学生就业减压小组活动,以探究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研究发现,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得到转变,能力得到提升,压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最难就业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及不利影响不断弥漫开来。然而整理历年的"就业蓝皮书",发现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并不低,当前主要问题并不是大学生失业,而是就业"满意度"。就业难的两大主要原因是扩招带来的毕业人数剧增和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落后产业结构的吸纳不足,前者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将随着人口政策作用的显现而被釜底抽薪,而新常态带来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向创新驱动转化将使后者迎刃而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不可怕,它是我国社会结构不协调的一种功能性反映。问题的根本解决要进行专业结构、教育类别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准备包括7个因子,包括就业专业知识准备、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式与政策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和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大学生就业准备总体较好,但仍需加强,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准备水平有所差异,基于此,高校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但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却发展不足,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这将从客观上限制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消极的影响;在我国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04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也在事实上导致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回炉"现象面面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回炉"是对我国当前人才资源市场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后的明智选择,只要走出就业观念的误区,放弃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未必没有发展与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社会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大学生"回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实质性的超前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市场营销学和劳动力产品理论为主要视角,重新界定了"大学生劳动力产品"的概念,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劳动力产品层次、产品价值实现、产品开发的新理论,提出了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全新指导思想——将大学生劳动力的活劳动及技能视为产品,将高校和大学生自身联合视为生产者及营销商,将用人单位视为顾客,将"解决大学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转化为"如何出售产品,以解决产品的价值实现问题"。这对于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能力是根源。国外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当丰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培养途径研究,深入了解国外先进做法,以期对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是就业市场化问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反映。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问题。就业市场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的产物。毕业生就业市场既有一般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特征,也有不同于社会就业市场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内涵、运行机制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2008年7月15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可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20.
高校农村籍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籍大学生与其就业相关的特点有:多数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较高但起薪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较弱.鉴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保障体制建设;高校要把握农村籍大学生培养与管理服务的特点;农村籍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加强修养,主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