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是西周册命礼最完善的篇章之一,对其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详细地了解当时的册命制度。铭文"受令册佩以出"一句虽无疑难字词,但其句读历来存在争议,利用新出金文用例结合文献判断,该句当断为"受令册、佩以出","令册"与"佩"同为"受"之宾语,"佩"当指赏赐的命服。册命时当面赐予命书及命服,而命书及命服之外的赏赐物品则在门外,并非当面授予,故云"受令册、佩以出",这一记载正与《仪礼·觐礼》所载相关礼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王维与杜甫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诗歌大家.本文主要是就他们的山水诗之异同作一些比较. 在第一部分里,本文简略回顾了一下山水诗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二、三、四部分里,分别就王维和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3.
(?)或(?)在古文字学中称“亚框”.“亚框”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习见,多用作字的外框,也有把成篇铭文套在框里,有时也单独出现,不框文字(图1).商周之际的“我方鼎”铭文(图2),最后一字作(?),以往学者认为这是两个字的合写,并释作“亚若”,但不知其义.类似这样的“亚某”在商代金文中很多.“亚”是什么意思?有学者曾以“亚旅”之“亚”来说明这个问题,然又有学者质疑:“亚旅”是众大夫,为什么只有“亚”表现于铭文,其他更为显赫的官爵反没有反映?本文拟从“亚框”的象形及其象形物的文化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艺术杰作,也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北魏时期,国家力量强盛、百姓安宁,四方朝贡者不计其数。其第五位帝王拓跋濬在位时,命沙门统昙矅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这便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昙曜五窟”。之后,修建工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历史上永恒的奇迹。如此艺术瑰宝,蕴含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以下,便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说。首先,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国家、宗教认同。云冈石窟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索引     
《上海文化年鉴》2011,(1):414-423
使用说明:(I)本索引分主题分析索引和人名索引两部分。年鉴中有实质检索意义的内容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均分别予以标引,以供检索使用。(2)本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具体如下:以数字开头的排在最前面;以英文字母开头的,列于其次;汉字标目则按首字的音序依次排列,首字相同时,则按第2个字排列,并依此类推。(3)索引标目后的数字,表示检索内容所在的页码。  相似文献   

6.
正商山"四皓",系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之总称,此四人皆为秦之名士,学富五车,德行高尚,为人所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于第五次东巡途中,胡亥勾结李斯、赵高等人矫诏赐死公子扶苏,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二世登基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  相似文献   

7.
按照《周易》早就定型的卦序排列,“需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緊排在“乾”、“坤”,“屯”,“蒙”四卦之後。而“需”卦的組織形式,在《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中也是較为特出的。像“需”卦這樣,包括卦題,同時六爻之中有五爻都是以卦名開頭的卦,在《周易》六十四卦裏只有“需”、“賁”、“咸”、“井”、“鼎”、“震”、“艮”、“渙”八個卦。這些卦各爻的内容含義,無一例外都緊扣卦題,可以說卦題之字義解開,全卦的内容也就隨之明晰了。不過,各家說《易》,對於卦題的解析往往就很紛紜、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摄命》的"亡承朕鄉"之"鄉",不当理解为有"过去"义的"往""昔",而实当读为鄉祭、鄉祀之鄉(享)。"朕鄉"实即"朕享",所谓"亡承朕鄉"就是周王在册命之始语带忧患地说他无以承受社稷之重,以凸显册命伯摄的必要性。由《摄命》的"亡承朕鄉",可知师询簋"亡承于先王鄉"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传统上,师询簋此处断句以"鄉"字属下,并读为"过去"义的"向",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牛长立 《寻根》2013,(3):53-55
古人五月五日铭文镜、伍子胥主题镜、打马球镜等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因而为今人增长具有深厚底蕴的端午文化见闻做了很好的注解。五月五日铭文铜镜存世极少。宋皓在《"五月五日"镜》一文(《嘉德通讯》,2010年第2期)中介绍  相似文献   

10.
龙纹五耳鼎     
<正>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收藏处: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青铜鼎按具体形制划分,有方鼎、圆鼎、鬲鼎、扁足鼎、异形鼎等几类。资料显示,不论是传世或出土的众多青铜鼎中,即便其余类型鼎的数量之和也无法同圆鼎总和相比。龙纹五耳鼎正是圆鼎中风格独具的旷世之作。同时它还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的一件。此鼎器身浑圆拙雅,略向外撇的粗大高耸的双耳立于折沿之上,腹部呈当时流行的垂腹形式(即下腹大于上腹),其上与足相应的部位有三环状耳,和两立耳  相似文献   

11.
东阳厉氏     
厉天德 《寻根》2007,(5):111-113
厉氏系稀姓,在东阳却是鼎族。厉氏上可溯于炎帝神农氏,姜太公6世孙无忌谥厉公,子孙以谥为姓,遂改姜为厉。晋末南迁,南朝宋元嘉时惟贤公由婺徙居东阳。入唐,太公49世孙厉文才于夏山置田园建宅墅。厉文才孙厉乾耀举家定居,以山之名合厉之姓,将此处宅墅取名为夏厉墅,后裔在此居住繁衍至今,已1370多年,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7,(6)
<正>铜镜是中国古代照容的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铸制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其图案和纹饰都以静态为主。连弧纹铭文镜是汉代最流行的镜类之一,笔者将连弧纹铭文镜定义为主题纹饰为连弧纹且有一周铭文带的铜镜。连弧纹铭文镜,圆形,圆钮,并蒂连珠纹圆钮座或四叶纹钮座。座外有不同纹饰。其次,内区纹饰或为一周内向连弧  相似文献   

13.
如果给一个美国人讲《西游记》。一开篇就是“三打白骨精”,那么他最初的感觉一定是不知所云——几年间相继接触到《幽灵的威胁》和《克隆人进攻》的中国人,其感觉基本上与此类似。虽然打着“前传”的幌子,但从时间上讲,却已经是“星战”系列的第四、第五部影片。影片中的  相似文献   

14.
殷陵馆记     
殷陵馆内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的一个部分,坐落在安阳市西北约ZQ里殷墟王陵区的东区.1081年建成。殷陵馆内保护和肩而了一部分殷代的王陵大墓和祭祀坑,还有两座车马坑。走进殷陵馆、仿佛使我们回到了3(八)()年前的殷代社会。王陵大墓与一般的墓葬区别反著。王陵规模公伟,都自“墓道”与相持,最等的带有四道,少的也有一道。可惜的是,王陵大墓被盗严重一十室九空,但从盈余Z物仍可看出王陵随葬之丰富。据传说。1939年,当地农民就是在馆西南侧一座带一条墓道的大墓里挖出了国戊大方鼎。馆的北侧,有两座大墓,即M1400)与武宫大墓…  相似文献   

15.
<正>“五福”是中华文化中古老且在历史上一直发挥重要影响的传统幸福观、生命观。“洪范九筹”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虽被箕子描述为上帝传授给禹用以治国安邦的九条大法,但作为最后一筹重要组成部分的“五福”观念映射出神权政治蓝图下人权统治手段与民众生活价值旨归的统一。《洪范》云:“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归纳了人生的五种幸福,分别为长寿、富贵、健康安宁、喜好美德以及老而善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释,以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进一步揭示无论是儒家的"尽性"观还是西方黑格尔式的"自我实现"观,在面对存在主义的"自我"观时都会遇到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北京大学人藏的西汉竹书中,有一种题为《周训》。其基本情况,我们已经向学界提供了初步的介绍①。北大竹书《周训》内容,是周君主昭文公对共太子的训诲。训诲每月一次,所以《周训》结构也以月份为纲,每月一章。各章照例以·维岁某月更旦之日,龏太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贰之,用兹念也开头,以已学,太子用兹念斯。乃受之书而自身属之日: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北京大学人藏的西汉竹书中,有一种题为《周训》。其基本情况,我们已经向学界提供了初步的介绍。 北大竹书《周训》内容,是周君主昭文公对共太子的训诲。训诲每月一次,所以《周训》结构也以月份为纲,每月一章。各章照例以"·维岁某月更旦之日,龏太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贰之,用兹念也"开头,以"已学,太子用兹念斯。  相似文献   

19.
5月5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中国汉代地下珍宝展》在英国剑桥大学菲兹威廉博物馆开幕,并将一直持续至11月11日。展览汇集来自徐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文物精品182件(组),共分四部分展出:第一部分“墓葬守护者”,以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小型兵马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北方古族南迁和秦灭巴蜀南下的路线,论述了四川同汉中以及中原地区联系沟通的北方通道;由蜀人南迁和汉代开发西南夷,论述了成都(蜀)至云南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第二部分借用成都至云南腾冲古"蜀——身毒道"沿线各地秦汉文物考古资料,以证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存在。第三部分简要介绍南方丝绸之路水陆主要路线。第四部分论述了南北朝隋唐,"邛窑"青瓷烧造的兴起,以及沿南丝路的传播。其中着重论述了邛窑与越窑、耀州窑、长沙窑以及会理绿厂窑等的相互关系与影响。文章最后对唐宋时期邛窑外销瓷产品以及外销路线等问题提出了大胆推论,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