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在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讲到“小说的鉴赏”时,以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前后回答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祝福》的过程中,当论及小说的悲剧主人公祥林嫂的姓氏时,有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姓“卫”,理由是小说里曾写道:“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因此许多同学认为祥林嫂该姓“卫”。  相似文献   

3.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认真地备好了第四册小说单元的课。按照惯例,小说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借助情节梳理分析人物形象。其中,《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讲读篇目是单元的重点,情节梳理和形象分析更是必不可少。可是,当我把备好的教案合上,  相似文献   

4.
教师这一行     
教师这一行刘文斌我从小就喜欢想入非非。上高小时读了《高玉宝》、·《平原烈火》等小说,很佩服作家能写出那么有趣的故事,于是便梦想自己将来也当作家.一次,在城里上高中的表姐问我长大干什么?我不加思索地答道:“当作家。”她听后哈哈大笑。我当时很纳闷,竟然不...  相似文献   

5.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问世纪著名三姊妹作家之一。她出生在英国北部偏僻山区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夏洛蒂从小就酷爱文学。她的重要作品除消·爱》外,还有长篇小说《谢利》、《维莱特》、《教师冷。《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有意思的是夏洛蒂在发表这部小说时用的是男性化名——柯勤·贝尔。当夏洛蒂成名后逐渐在英国文艺界和社交界露面时,文坛前辈萨克雷不称其真名,而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简·爱小姐。《简·爱》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6.
情调哀伤、幽怨,这不只是庐隐小说的读者和研究者对庐隐小说创作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时也为庐隐自己所承认。在《庐隐自传》中,她说:“我简直成了一个悲哀的叹美者。”统观庐隐的小说创作,从最早出版的《海滨故人》到三十年代问世的《归雁》、《女人的心》,其中创作集《曼丽》虽然曾露出“转向”的端倪,但“庐隐她只在她那‘海滨故人’的小屋子门口探头一望,就又缩回去了。”所以,就总的倾向看,哀  相似文献   

7.
张莉同学问:“有人认为《七根火柴》一课的线索是‘七根火柴’,也有人认为线索是‘火’,哪一种看法对呢?”首先,不能孤立地认识小说的线索,线索不仅把小说的情节串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小说的主旨有着必然联系。最能体现小说中心思想的人物、事物或某种思想感情,才能成为小说的线索。小说常见的线索有四种: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魏微是外界公认的70后美女作家,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在《内心苏醒的一些方面》中评论道:"当‘美女作家’横行的时候,生于‘70后’的魏微就已经是一个优秀而且成熟的小说家了,面对浮躁而庸俗的文坛,她一直保持着沉静而执着的心态。"在网上魏微有一个名叫巷陌的粉丝群,粉丝在《我所认识的美女作家魏微》中这样评价她:"魏微是个美女,魏微是个作家,但魏微不是个美女作家。"一般女性小说是时尚的、快餐式的给人一种短暂的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小说以情节取胜,能够做到情节的丰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突破口 这个单元由《药》、《项链》、《夜》、《一碗阳春面》四篇小说组成,是本册中的第二个小说单元。关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单元知识”作了精要介绍。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利用小说知识指导学生阅读。在方法上可采用对比阅读,求同析异。本单元小说虽说出自于不同国別的作家之手,但在塑造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方面也有共同之处。四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人情小说,是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提出的:“当神魔小说盛行时,记人事者亦突起,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字儿’,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他认为明代除讲史和神魔小说之外,还有人情小说这个类别,这是按题材而区分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人情小说包括《金瓶梅》及其续书,包括《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才子佳人小说,包括《红楼梦》及其续书。虽然《金瓶梅》、《红楼梦》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玉娇梨》等以恋爱婚姻为表现中心,但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2.
戴萦袅 《新读写》2008,(6):32-34
《被磕痛的心》是一部很有才情的少女小说.小说作者戴萦袅曾在本刊发表过多篇习作,这部长篇小说是她在高中时开始创作的。当她考取了复旦大学的时候,长篇小说《被磕痛的心》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真是双喜临门!  相似文献   

13.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四篇小说涉及古今中外,包括我国的古典小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现代小说《阿Q正传》、当代小说《党员登记表》和外国小说《警察和赞美诗》。这四篇小说都是传统的情节小说。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讲,传统的情节小说都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的,人物的表现又有赖于性格的刻划。一旦性格得以确立,不同的性格便要发生碰撞和  相似文献   

14.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描述了美国教师达林在中国之行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不少中国教师请教她“在美国学校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里作示范。不问“创造性“能不能“教”?只问“怎样教”?这说明我国教师是相信“创造性”能教的。达林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当达林回国,在实习汇报会上,说到这一问题时,黄全愈先生着实为之震动;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教育界长期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教学本单元,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熟悉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整体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应引导他们从小说的写作获得启发,找到借鉴,培养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提炼、反映生活的能力,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写好记叙文的能力。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小说单元;在此之前,在第三册有两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有《小说的人物和环境》、《比较阅读》和《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在第四册有一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跟我说起班里发生的一件事:“跟往常一样,每次活动时,我们都有一个自由对话的时间。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完一首名为《W e are the happiest m en》(我们是最快乐的人)的歌,便开始了今天的自由对话。这次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今天你快乐吗?’小朋友发言很踊跃。有一个女孩说:‘今天我很高兴,因为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问:‘那么今天是你妈妈多少岁的生日呢?’她说:‘40岁。’我刚想向她表示祝贺,突然有一个声音传来:‘太老了。’大家都愣住了,寻声找去,一个小女孩得意地看着大家。”“我叫起这个孩子,问她为什么这样说。…  相似文献   

17.
柜台与台阶     
在《台阶》的备课时,我研读课文,想起了《孔乙己》中的柜台,发现台阶和柜台在小说中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柜台》是苏教版九(下)第三单元中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孔乙己》选编在苏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小说,目的让学生了解小说,知道小说内容的表现对象、小说的表现力,阅读小说,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女儿喜滋滋地告诉我,她被老师封为“古诗词形象大使”了。 “上《浙江之潮》的时候,老师问有谁知道哪些诗句的‘之’和‘浙江之潮’的‘之’意思一样的?我举手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之’和它的意思一样的。老师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会背《将进酒》。老师让我背了一遍,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于是,老师高兴地叫我为‘古诗词形象大使’。”  相似文献   

19.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小说讲述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楚王所杀,其子赤在侠客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首次接触"志怪小说",文中大量荒诞的情节、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作者为何要将其写得如此之"怪"又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阅《三国志》,见《董迂传》有一条注里叙述,有人要跟随董迂学习,董迂不肯教,强调要以自学为主,“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迂言:‘当以三余’。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