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2.
修辞是语言手段之一 ,自然在说话和写作时运用它也有不精确的、含糊的一面 ,这种不精确的、含糊的一面也就是修辞的模糊性。修辞的模糊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利用修辞模糊性可搜寻最准确的词语表达意义 ,也可对事物进行类比 ,而利用内部形式的模糊 ,还能产生新词根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我国最早出现“譬”(即现今的比喻)的是《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取譬不远,吴天不忒”的诗句,意为“取比喻近在眼前,上天赏罚毫厘不差”。先秦名家惠施认为比喻手法是说者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我国修辞研究的结果表明,比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要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所就的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听读者丰富的联想。一个精彩的比喻,确实能使文章增添神韵和光彩。明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古今中外作家所青睐,在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4.
顶真与回环是汉语中两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乍看,它们很相似,实际有区别,不细析,易混淆。用上一句结尾的语词做下一句的开头,即后一句的头顶着前一句的尾,一句句首尾蝉联的修辞方式叫顶真。顶真有两项的,也有多项的。例如:①·蒂下生蓬,·蓬中结实。(李渔《芙蕖》)②·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毛泽东选集》)③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埋在地下的竹根。(《井冈翠竹》)①是两项的。②③是多项的。用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来揭示事物特殊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回环。回环…  相似文献   

5.
一、模糊理论知识背景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的应用数学家、目标控制学家查德,在1965年第八卷第三期的《信息和控制》杂志上刊发了《模糊集合》一文,首先提出用“模糊集合“作为表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进而创建了模糊数学,同时“模糊集合”的理论也正式提出,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y-sets。中文译为“模糊集”。其实事物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正式提出时间较晚罢了。把它与语言结合起来考察会发现,在我们所开展的言语活动中,所使用的句子中的词大部分是模糊集的名称。一般而言,所谓…  相似文献   

6.
借代修辞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用另一种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简言之,就是以此代彼。但是,同一个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其所代的含义却不只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金”字为例: 1.“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淮南子·说山训》)——金,指刀剑之类。 2.“为外形者金与木也。”(《庄子·列御寇》)——金,指刀(?)斧钺之类。修辞的不断发展,借代修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个词在各自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被借代时,可以有过若干个临时的修辞意义,但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就逐渐淘汰一些修辞意义,最后只留下一个,这个留下来的意义就是这个词的借代义。请看“红颜”一词: 1.“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发花映肉。”(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红颜”指年轻人红润的脸色,这是本义。  相似文献   

7.
广告是语言的特殊交流方式,模糊修辞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给广告语言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英汉广告语言中模糊修辞通过使用模糊性词语、精确性词语、修辞格、模糊引证、模糊性语句和标点符号等构成手段,使表达灵活、自由、简洁,能丰富语言的表达力,能传神表达主客观世界中模糊或无须精确描述的事物和心理等,使受众获得极大的美学享受。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最早将“模糊”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加以建构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该文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ysets(一般译为“模糊集”)。它们的存在,在人们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性。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抽象思维都要用语言来表达,这就使语言也带上了模糊性质。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固有特点。“模糊”是一个科学概念,指的是语义外延界限的不确定性,不等于“滥用”或“误解”。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四个:生理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语言符号本身的原因。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义的多义性、语用的多义性、语境的多义性和人物形象的多义性。文学作品之所以广泛使用模糊语言,是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略论模糊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维除了要反映精确对象之外,还要反映那些界限不分明的模糊现象。模糊性思维是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潜在的思维形式,是对那些没有“绝对分明”界限的事物所作的整体抽象。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发散性、灵活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着综合识别作用、推导作用、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科学的界定与认知的模糊,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具体学科上的运用。所谓模糊性就是事物在性态与类属上所具有的界限不确定、不清晰与不分明,从逻辑上来说,便是客观事物的内涵、外延现着“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事物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模糊的现象呢?这是由于一切客观事物与思维现象本身就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相统一的普遍特征,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的理论巨著《谈艺录》、《管锥编》、《旧文四篇》等,虽然不是修辞专著.但是处处显露“修辞机趣”,有丰富的修辞理论宝藏;他的小说《围城》、《人·兽·鬼》是修辞实践的典范。本文试图对钱先生的修辞理论和实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比喻的刷新在比喻理论方面钱先生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对比喻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新的观点。首先,钱先生提出比喻理论的总纲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他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常需要强调某种情绪或语义,以达到说话人预期的效果。常用的强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虚词强调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强调方法,多用表程度的副词实现。如:⑴··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故乡》,强调“我”感到与闰土之间有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痛心不已。)复句中,一些关联词也可以表示强调。⑵··赵州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强调赵州桥之坚固。)二、修辞强调修辞中,反问句可以加重语气,反复句可以突出某个词或句子,排比句可以…  相似文献   

14.
词语的模糊类型及应用于凤琴模糊性是指语言的语义不明确,意义含糊,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缺乏规定性,表达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词语,就是模糊性词语。模糊性词语有许多种类型。一、模糊性词语的类型1、连续型的模糊所谓连续,就是指表义词语的本身存在一种界限不明...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大属性。其特征表现为各种自然语言中大量使用模糊词语和模糊修辞。其语用功能是精确词语所不能够替代的。英语法律语言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语言的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客观世界存在着模糊现象,或称具有“模糊性”的现象。所谓模糊性,主要指客观事物的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例如,“高个与矮个”、“胖与瘦”、“教学水平高与低”等等……都没有确切的标准界限。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包括人脑的思维和控制作用,都具有模糊和非定量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对它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考察,仅仅用精确数学去研究它们又十分困难或陷入失败。 精确数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的,根据集合论的要求,任一元素对某一集会,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  相似文献   

17.
摹状是直接描绘事物形象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随体赋形”、“形容摹写”。对于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情态等各种感觉印象,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依样模写出来,这就是摹状修辞格。摹状包括摹形、摹色.摹声和摹情等几个方面。摹状可以给人以如同直观的真切感受,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修辞方式,能够取得较强烈的艺术效果。《诗经》中的一些诗句,由于巧妙地运用了摹状修辞法,所以富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历来被人传诵、赞美。例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曾受到孔子的赞赏(见《论语·八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曾得到谢玄的推崇(《见世说新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颜之推特别喜爱(《见颜氏家训》)。为什么这些诗句能够受人称赞和喜爱呢?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对事物的摹绘维妙维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说:“夫诗以运意为先,  相似文献   

18.
一、语言的模糊性和语音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它存在于包括语音在内的语言各个方面。所谓模糊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了的类别”,而类别在数学上,就是一种集合。具体到语言中来,可分为语义模糊。语用模糊等方面。如:“中年”这个词,其所指对象类属边界是不清晰的。对常人来说。45岁的人是中年人,但是,30岁或者55岁的人算不算中年人呢?不同的情况可能有不同的算法。这就是语义的模糊。再如:使用“双关”语,属于人同语言符号的关系问题,是语用的模糊。语音也具有这种模糊性,揭示语音的模糊性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乌鸦意象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鸦最早被视为吉祥鸟,它的形象与太阳紧密相连。《山海经·大荒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cūn)乌。”因此, 太阳也叫“乌轮”“乌阳”。如苏轼《辨道歌》: “乌轮即晚蟾影斜。”《旧唐书·李密传赞》:  相似文献   

20.
模糊语言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兆升  方英姿 《黄山学院学报》2004,6(1):119-121,124
模糊语言的出现由来已久,其存在发展的客观根源在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界限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止引起的人类思维的模糊性,主观根源在于人类交际过程中有目的地使话语言外有义。模糊语言有其审美特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所带给审美主体的模糊朦胧美、精确美、以及得体美和幽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