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浅谈《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凡例”的三个辩论点论及《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便使人想起有关“凡例”的三个逐次深入的辩论点。第一个辩论点:“凡例”是真是伪?1980年6月,冯其庸先生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论(脂视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的论文,论证的中心意思为:《红楼梦》甲戌再评原本上并没有“凡例”,今存甲戌本上的这个“凡例”是后人伪造的。他的结论如下:“我认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其前四条是后加的,其第五条是就脂现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的回前评改窜的。‘凡例’伪造时代,最早大致不能…  相似文献   

2.
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梅向东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实际上只在第十二回出现过一次,而就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第一回)即把它作为总领全书的题目,足见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已大有深意。甲戌本“凡例”在谈及《石头...  相似文献   

3.
马陕 《文教资料》2010,(29):11-13
《凡例》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所独有的。由于内容独特,众多的红学学者和爱好者对它的认识不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本文从分析《凡例》的内容入手,就《凡例》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它是由曹雪芹和脂砚斋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直接交代写书旨义本事,愈隐而弥显,故意留下蛛丝马迹以供读者探寻。通过详解其叙述语,在其矛盾空白处可以挖掘出叙述文本背后的"《红楼梦》旨义"和"作者本意",即言己事而托之于情事,以俗情掩饰真事。"凡例"的内容分为前四条和后一条两大部分,通过话语解析、叙述主体分析、语词分析及语法解剖等途径,透过文本表面所述之"闺情""旨义",可以探掘到其书写作者自己人生的真正"本旨",同时多面剥析出其委婉隐曲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近三、四年来,《红楼梦》研究似乎不太景气。虽然每年照样有数十篇论见诸各类刊物,也不乏论问世,但是,既未出现新颖的观点,也没有形成大的波澜。这种局面在2003年底有了转机。那是缘于中国联出版社出版了徐乃为先生的红学作《甲戌本石头记辨误》。这是一本向红学界公认的《红楼梦》的最早版本——甲戌本提出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甲戌本第一回所提到的五个书名中,《红楼梦》新雅醒目,既照顾了全书的结构,又隐括了全书的内容,较之《石头记》及其他书名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7.
学界历来主张己卯本为“董康旧藏”,但检点董康《书舶庸谭》有关《红楼梦》之记载,并未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红楼梦》现存各版本对太虚幻境“六司”之记载存有异丈,诸多迹象表明甲戌本作“夜哭司”曾遭后人篡改。  相似文献   

8.
有正本《红楼梦》,诞生于民国元年,是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一手炮制的,是《红楼梦》伪本的始作俑者,戚蓼生的序很可能是伪托。它的批语为当时"著名小说家"所加。《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多抄自有正本批语,而署上"脂砚""脂研"等名号。有正本对程甲本《红楼梦》大肆篡改,狄葆贤眉批为其篡改张目,有意欺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按照作者曹雪芹和批注者脂砚斋的提示,主要体现新雅不落俗套,达到令世人换新眼目的阅读效果。有时是随事命名,有时因情生文;更多是借用戏剧中谐声法命名,一名双关,借以关联故事叙述、推进情节展开,或者服从主题创作的需要,在一名之中蕴含着作者文心作意,启发读者借此深入领会小说主旨内涵。甄英莲的命名,就体现着曹雪芹写作此书的缘起和主题创意。因为己卯本、庚辰本《石头记》前十二回中被删去《凡例》部分和脂砚斋评注,并在正文中将此改作"甄英菊",使当今迷信己卯本、庚辰本的学者如邓遂夫等,在校勘时难免辨析失当。本文结合甲戌本与庚辰本的比对,把握文本主题内涵与人物命名原则,剖判分析,考误订疑,正本清源,体现《红楼梦》版本校勘中求真、求善、求实的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0.
甲戌本《石头记》的发现揭开了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脂评本研究的新页。在脂本《凡例》中提到了小说的诸多异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视角。名称作为表层的符号载体有着深厚的内在蕴涵。对《石头记》本名作一番探寻,阐释其承载的叙事功能、神话结构、象征意义以及隐藏深处的作者的价值关怀是必要的。曹雪芹以“情”补天,然而缺乏宗教信仰的拯救是脆弱无力的,最终返回的仍是石头的清虚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张惠言编订《词选》、写作《词选序》与集中进行词学创作时期的学术背景及人生景遇,追索张惠言词学理想的形成原因,分析张惠言在博观约取的创作实践中,如何为表述词学理想而寻找可行的道路,以及贯穿于选词、论词、作词中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词集题跋、词选和词作,传递出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在宋朝传播的丰富内涵,前两种形式表现出对《于湖词》豪迈雄壮和清旷秀雅词风的认可,而考察宋人词作对于湖词句的化用,我们确定张孝祥乃南宋初期豪放词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对后来的辛派词人或辛派推崇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可忽视舒本。舒元炜之序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上旬,地点在北京。舒本是原抄本.而非过录本。舒元炜只是作序,当时的收藏者是玉栋。玉栋就是舒元炜序中的“筠圃主人”,原姓姚。是藏书家,乾隆五十四年正闲居在北京家中。舒元炜序中两提“当廉使”。“当廉使”或为当保,当保卒于乾隆五十年十月。“当廉使”或为陆耀,陆耀卒于乾隆五十年六月。无论“当廉使”是当保还是陆耀,“当廉使”皆卒于乾隆五十年。“当廉使”去世的时间,早于舒元炜为玉栋所藏《红楼梦》写序的时间,为我们探讨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时间提供了契机。舒序云“君先与当廉使并录者,此八十卷也”,就是说玉栋以前和“当廉使”一起抄录“这部”八十回本的《红楼梦》。因此,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可为乾隆五十年。  相似文献   

14.
钱锺书《谈艺录》主张《锦瑟》"略同编集之自序"能够自圆其说,但不足采信。对"以史证诗"的不满导致钱锺书轻视了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有价值的解诗线索。钱锺书之前的文人,已经用"诗史互证"法对许多古诗做过正确的解释,钱氏所论并不能否定"以诗证史"作为具体解诗方法的实践价值。在张采田、程千帆解诗的基础上,《锦瑟》全诗都可以解释成与李德裕有关:该诗主要为李德裕贬死崖州及归葬事而写,李商隐并由此感喟"万古良相"政治人生的浮沉。  相似文献   

15.
杨璇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19-121
张爱玲在《惘然记》的卷首语中说,《色戒》这个小故事曾让她震动。可以说《色戒》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在作品里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忽略了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关注的是女性个体及其生存环境。本文将以文中王佳芝为分析对象,探讨女性的生命缺陷,社会舆论道德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工具地位。  相似文献   

16.
桐城《高林汪氏宗谱》中有张英佚文三篇,即《高林汪氏宗谱序》、《尔玉公传》和《汪老伯母胡太孺人八秩荣寿序》,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张英介绍高林汪氏家族发展和纂修宗谱的特点,阐述自己对修谱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叙述同汪德雯的深厚情谊;同时,张英对尔玉公和胡太孺人十分景仰,撰写传记和寿序以颂之。  相似文献   

17.
《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集序》各种样勘中,相比较而言,以严可均之校勘本较佳。但虞世南所引录的此《宋玉集序》,只是原序的只言片语,全序今已失传。而时代梅鼎祚辑《皇霸纪》卷八和张燮辑《宋大夫集》卷三所录宋玉《报友人书》,乃后人以臆窜改《韩诗外传》、《新序》《襄阳耆旧记》等有关载而为之,可以断定为宋玉伪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反对物象的铺陈,认为赋应通过穷其物、尽其象以言其志,并对22位赋家的源流得失作了评析。评注和他对"志"的追求相一致,多是对比兴和讽谏意义的揭示。他的赋学思想以后进一步延伸到词中,遂成常州词派。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一位有着较强烈的性别意识的翻译家。她为自己翻译的《老人与海》中文版所写序言及对原作中某些带有男性话语的词汇的劫持,都显示了其翻译中的女性主义干涉策略。但总体而言,其译作仍不失为佳作。  相似文献   

20.
本先以实证,列举“内阁本”或有意简略,或无意脱漏及多有错刻的现象,再从序跋、图象、眉批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它不可能是崇祯本系统中的“正头香主”,而是二字行眉批本的翻刻本;同时兼论了崇祯本是词话本的评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