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解放区的巩固、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贯彻执行《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又于一九四七年九月制定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彻底的土地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解放区广大农民向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中国封建制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各解放区普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针对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和缓的、有偿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随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大为提高,掀起了参军运动。但是,土地改革发展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彻底性。为此,1947年2月,中央指示各解放区进行了土改复查工作,纠正了上述问题,使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农村小说是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重要文学形式。农民的未来梦想是指农民在现实状态下,对满足个体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指向。土地改革使得农民重新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妇女解放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解放区劳动妇女在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进程中得到了解放。解放区农村小说从农民获得土地和妇女解放两个视角反映了农民的未来梦想。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大致分为老区、半老区和新区三种类型,其中新区指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后新解放的地区,包括整个中原解放区和华北、西北、东北解放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党的土地政策几经变化,比较复杂。总结、研究和探讨新区土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是深入研讨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而斗争的民主革命,实际上是环绕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土地问题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从经济上和政治上翻了身,从而充分  相似文献   

6.
知识梳理1.1950年—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过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  相似文献   

7.
山东解放区的支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农民革命动员的一个成功案例。从党员到群众、从青壮年到妇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不同方式参与这场运动。支前动员过程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理性双向互动的过程。在革命动员的宏大背景下,解放区各阶层农民有着差异化的理性选择和行为特征。针对农民不同层次、复杂多元的理性表现,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措施,从而成功实现了整合解放区资源支援革命战争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农民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能否真正地解决农民问题。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反应了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本国情况,解决农民问题所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分析和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解决当前农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七大确定在抗战胜利后要以适当方式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为了适应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势,开始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新方式。1946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没有在解放区普遍推行就于1947年5月被废止。在解放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最终放弃这一政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应否定当时实施有偿赎买地主土地政策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项基本任务,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土地革命的逐步实现,又推动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过继续减租减息,执行“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几个阶段,“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到农民的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①本文就这一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一、从减租减息到"五四指示" 在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继续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1945年n月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党  相似文献   

12.
一土地斗争路线的实质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以争取民族独立和根本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自己奋斗的最低纲领,早在1926年到1927年春天党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曾强烈地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并主张积极领导他们求得解决,但因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没有使正确主张得到坚决的实现;譬如1927年四月党的五次代表大会所决定的国民革命之农民政纲,就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到是年的“八七”紧急会议,便严厉地指斥了陈独秀的错误,强调“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内战危机十分严重,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它是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转变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不彻底性。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彻底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评价《五四指示》的历史作用,深化对党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我国部分史学工作者总是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的重要标志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如果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就被认为是革命不彻底。笔者认为: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法国大革命时期,土地再分配问题是资产阶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解决土地再分配问题,政府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出售国有财产和分割公地。国有财产的出售使原属教会、贵族的部分土地被转让给资产阶级、农民等社会阶层。公地分割使一批乡村共同体将公有土地平均分给了共同体的成员。广大农民通过购买国有财产和分割公地获得一小块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革命时期的地权转移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强化了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也推动了法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30年5月,右江苏维埃政府先后制订并颁布《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这两部土地法令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了农民群众获取土地的要求,代表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法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土地使用权,为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则。这两部土地法令的制定,是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政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对这句话的最确切理解是A.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B.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C.只有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D.中国革命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此时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于解决当今农民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居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由于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与土地有着不同以往的新型关系,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和义务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  相似文献   

20.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债主适当地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必须交租交息。这一政策的实行使解放区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造和巩固了农村各级政权,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激发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