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也是贵刊的老订户。《新闻通讯》使我受益非浅,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写稿的引路人。每逢《新闻通讯》一到手,我就一气读完,每期必读二至四遍,认真领会。同时,我还把刊物上好的文章读给家人听。我是个业余通讯员,通过学习《新闻通讯》上的文章,对我学习写稿帮助很大。1986年被县委宣传部表彰为优秀通讯员。到1987年10月10号止,我已有三篇稿件被中央级报纸刊  相似文献   

2.
我的编辑生涯是从《中学生》杂志开始的。抗战胜利后,我刚进杂志社,主持编辑工作的傅彬然先生就谆谆教导我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读者,想到杂志是办给中学生看的,发表的文章要符合中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三句话讲的都是读者对象。我当时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上中学时,我就爱看《中学生》杂志,自信对中学生读者还是有所了解的。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才逐渐体会傅先生这几句话中的深意。任何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杂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您好:我干了半辈子炼钢,不惑之年改行搞宣传工作,可谓是半路出家,纵然十分努力,仍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日,偶见一本《新闻三昧》,开始只是随意翻看,并未往心里去,可看着看着,却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其中有很多话好像是专为我写作中的问题说的。我越看越爱看,真是相见恨晚,恨不得把它“吃”进肚里为快。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找来以前的杂志读,而且是读完这期盼下期,真受益啊。现在,我的工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写的文章也一再发表,这里有《新闻三昧》的功劳。在此,向您们表示衷心感谢,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4.
历时一月的世界杯足球赛落幕了,体育界和球迷们还在思索,在评说,余音缭绕,韵味犹存。作为报纸编辑来说,我爱看那荧屏上激烈对抗的精彩场面;但我更欣赏报道世足赛的出色版面。从《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等扩大了的体育版,看到了编辑的匠心。世界杯赛期间,这几家晚报的体育专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内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报纸编辑工作有十多年,其间有一些作品先后获中国晚报新闻奖和湖北省新闻奖。自从我到知音杂志社当编辑后,觉得报纸编辑与期刊编辑相互借鉴的地方甚多。《知音》期发行量超过300万份,她能拥有那么大的读者群,关键还是刊物办得好,所以读者爱看。其实.报纸和期刊就编辑工作而言,其本质是一致的,这个本质就是提高编辑质量。我从报纸“转轨”到期刊,对此体会甚深,故浅谈一点拙见。 一是在题材上要推陈出新。 《知音》的编辑总要求是“期期精彩,篇篇可读”,作为编辑压力甚大。如今,报刊如林,哪有那么多精彩的东西提供给读者呢?而成功报刊的关键是在题材上棋高一着、推陈出陈,使读者总感觉到新鲜感。去年7月,我组织到有关换肾的文稿,题材无新鲜可言,但故事十分感人。于是,我们独辟蹊径,把老题材搞出了新花样。首先在“阅读提示”中点出本刊刊发的《亲情溃败时,爱情不言放弃》一文,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平凡农民家庭的亲情故事。其次在文章的情节安排上,重点突出兄弟五人争相换肾的事故,做到以情感人。文章最后以《兄弟们,浩浩荡荡换肾去》为题,作为头条刊发在第9期《知音》上,效果十分理想,读者电话不断,一些肾脏患者家属从西安、郑州来电,表示要向“兄弟们”学习,换肾救亲人。同时《党员文摘》等  相似文献   

7.
十年感言     
《出版参考》十周年了,算来我也有十年读龄的老读者了。一个人连续十年读一个刊物恐怕不是很容易的,春风化雨,应该写点感想,作为祝贺和感谢。 我喜欢读《出版参考》,省时间,信息量大;文章短而不说空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然就使读者少费时间而多得信息。这不只是文风问题,也是现代信息性刊物应有的性格和特色。我在编辑岗位上时,这个刊物使我开阔视野、耳目灵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是我了解出版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摇篮     
1983年,领导上要我们一拨中青年人,把学术兴趣转向编辑理论研究,恰适中国版协第一届出版研究年会征集论文。拙作《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入选交流,次年《编创之友》第2期全文刊载。不曾想到,那时起,天公撮合,我与《编辑之友》联谊笃厚,几乎岁岁相伴。既读它刊载的文章,又为它写稿。交往中,它却为我铺开了一条不曾想象过的学术活动道路,由最初的编辑理论研究,走向了探讨编辑学,以至深入到编辑史和编辑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对绘画是外行,但是爱看画,也爱看报纸上评介画的文章。近年来各地举行的画展多起来了,常以不能亲眼看到为憾,便找报纸的评介来看一看,也算过酒家而知其味了。评介有写得很好的,几乎把读者带到了画面前,看到了画上的笔触、色彩……。但是也有些文章读了感到很不满足,甚至有些失望。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份.一个编辑的具体业务是通过组稿、改稿,以及标题、组版等工作,把各种稿件集中组织到版面上来.大至整张报纸,小至一个版面、一个副刊、一个专栏,其质量如何,读者是否爱看,看后是否受到启发和教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编辑工作.我曾经参加过一段时期的文汇报《周末》副刊编辑工作.我感到,整张报纸的文字都要力求做到吸引人,但象《周末》这种寓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给  相似文献   

11.
读了《新华文摘》编辑部李连科在《编辑之友》1987年第5期上发表的《编辑是精神产品的质量检验员》一文,颇有感触。将编辑比作质量检验员,有合适之处,似于也有欠周之虑。编辑与物质产品质量检验员的相同之处,李文已有全面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我以为其中欠周之  相似文献   

12.
论夜班编辑──贾安坤《夜班甘苦录》读后魏永征贾安坤将历年所写新闻理论、评论文章汇编成书,即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书名《夜班甘苦录》。贾尼说,其中十有七八是首先在《新闻记者》上发表的,所以付梓之前,将全部文稿交我翻阅一遍。拜读之后,感想颇多。贾...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7,(5)
《小哥白尼》:小朋友喜欢你文/军文“我要爸爸给我订《小哥白尼》。”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我爱看《小哥白尼》,她上面有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好多知识。”这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读后的感觉。显然,该刊的吸引力起码覆盖了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年龄层次。笔者...  相似文献   

15.
接到《新闻爱好者》,捧读之后,觉得面孔可亲,实惠,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它对业余通讯员的辅导扶持是很得力的。我翻阅该刊1988年第一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短小,深入浅出,确为广大新闻爱好者爱看,并非是办给专业记者和编辑们看的,照顾的是广大“爱好者”。看,笑容可掬的编辑们向广大读者致新年问候,自然也包括我这个外省新读者啦。我仔细品读之后,觉得它有股清新的气息,大门是朝通讯员开的。说几句心里话,并非是奉  相似文献   

16.
边集 《出版科学》2004,(2):20-20
文集一类的书,难免流于杂,读阙先生的《编辑研究文集》却没有此感。这是一部研究编辑原理、编辑实务乃至研究编辑学的专著。《编辑学理论纲要》是全书的“纲”,其他相关文章是“目”。从其他相关文章中可以找到《编辑学理论纲要》中许多观点形成、发展的轨迹;《编辑学理论纲要》则是作者  相似文献   

17.
眼前有一篇徐柏容老前辈的文章,叫做《编辑治学与编辑治学之道》(载《编辑之友》2010年第6期第92~94页)。在夜灯下求读不免生发出一些感悟。先生显然是主张编辑是必须治学的,理由是你编辑的是学术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在2008年第2期《新闻与写作》发表《提升编辑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一文,谈到:读报纸,从标题的设置中,不时感觉到编辑需要提升概括材料的能力。报纸的文章是给人看的,而且应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认识上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稿件不是我主写的,请把我的名字去掉。署上刘选后的名字。这篇文章我只是给他修改了一下。”“可稿件已上版……”“请您们~定要考虑我的意见……”’这是某师冯寿森副政委和《解放军报》社编辑的一段电话通话片断。去年3月,该师在抓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读好书活动,冯副政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一书后,感慨万干,便想写一篇体会性的理论文章。但由于军区机关在该师蹲点,工作忙,头绪多,顾不上写理论文章,放弃了又觉得可惜,就把该书推荐给组织科副科长刘选启并谈了自己的月。点感想,让他主笔写篇文…  相似文献   

20.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出版科学》1997年第3期田中全写他和老作者多年交往的文章,真挚、坦诚,富人情味,读后感人至深,我特别爱看。贵刊的《编者·作者·读者》栏目,多约写这样的稿件,一定会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我拟写一篇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杰出的编辑出版家马尼提乌斯及所办的阿尔丁出版社的文章,以便我国读者了解西方印刷出版业初创时期的编辑出版工作情况,为我国开展中西方编辑模式比较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全文写成恐有一万几千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广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段历史很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