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教材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中安排了学生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实验十二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本实验中有两副图片展示的是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但是,此模型存在错误。因为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相邻碱基对之间夹角是36°,所以,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10对碱基对正好螺旋一圈,是360°。但教材中的图片展示的DNA双  相似文献   

3.
引导学生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成为高中生物必修2"DNA分子结构"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课堂上学生通过制作物理模型,再现难以直接观察到的DNA分子结构,对DNA为双螺旋结构的概念进行具体化,从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常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来完成DNA分子模型的建构.从模拟制作的角度看,这是非常好的学具,因为学生亲自制作DNA的立体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DNA分子变"微观"为"宏观",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但由于模型组件中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的模型材料、相应的共价键以及不同共价键插入位置的洞口粗细大小都匹配得非常到位,让组装不会出现"差错".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9,(10):60-62
通过师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评价、修正完善、创意模型展示等活动。将抽象的DNA分子结构形象化,并将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实物模型以简单、科学的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冯洁 《考试周刊》2014,(50):146-146
文章就如何将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制作模型、学进去讲出来的过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构建模型系列活动之一。组织好构建模型活动是理解模型和领悟模型方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模型构建的方法设计"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模型制作是学生能亲历和体验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设计和指导下展开的创造性活动。该项活动可以实现教师教学角色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也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现,还可以提升高中生探究思维能力。以"DNA半保留复制体验模型"制作为例,从问题提出、操作流程、制作案例和实践思考四个方面,谈高中生模型制作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高中生物学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构建模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建构思维和建构能力。建立模型技能的达成主要是通过以下的过程来实现的:案例制作DN A双螺旋结构模型1教材分析本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材首先介绍了“实验原理”。从制作DNA模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制作过程做了详细阐述。教材接着说明了制作的“目的要求”。要求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教材第三部分列出了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解释了用什么代表磷酸、什么代表糖、什么…  相似文献   

10.
“DNA分子结构”一节的教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NA分子结构的一节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工具有:一个DNA分子片段的平面图、脱氧核苷酸三构件连接模式图、一个DNA分子片段的空间模型图.教材在这部分给了一个资料和课外读物,且安排了一个实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节课看似一节简单的课,却给学生和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笔者就此谈一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能力目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3.情感目标:认同合作探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中《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继续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表达”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在构建模型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获取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特性等知识。本节教学需要2学时完成,本节课为第1课时。  相似文献   

13.
DNA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结构的阐明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到来,它的双螺旋结构具有特殊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制作DNA模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DNA模型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但是有的并不简单,成本也高,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现介绍一种简易的可在课堂中完成的DNA模型的制作方法,此模型还可用于DNA复制等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在生物学习中,模型是非常吸引学生的感性材料。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构建物理模型进行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节实验的教学设计,探索了模型方法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新途径,分析了模型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并提出了教学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去模拟制作DNA的分子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在准备这次实验时,我们发现该实验在实验方法操作上存在需要探讨的地方。下面是笔者对这个实验的几点看法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去模拟制作DNA的分子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在准备这次实验时,我们发现该实验在实验方法操作上存在需要探讨的地方.下面是笔者对这个实验的几点看法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20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中,Watson、Crick、Wilkins与Franklin四位伟大的科学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都应被铭记。对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主要介绍的是Watson和Crick建构分子模型的过程,而对在这个过程中Franklin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介绍不够。建议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一有争议的过程做出实事求是的介绍,客观分析Franklin在这场竞争中主客观方面的劣势;在赞叹Watson和Crick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客观冷静地审视这一在现在的科研大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再次复制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客观冷静地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新的研究范式和学科发展趋势下给生命科学研究本身和生命科学研究者的启示,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有利条件,并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把科研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DNA分子的化学结构并不复杂,由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连接成长链,两条长链通过A—T、G—C配对原则,形成双链结构,在此基础上螺旋成为特殊的双螺旋结构。但是DNA双螺旋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的半保留复制又是如何进行的?这很难一下子讲清,即使教师说得有条有理,学生还是难以获得完整的印象,这就必须借助于教具。市场上虽有各式DNA模型出售,但苦于不适用于教学,由它获得的印象是肤浅的。许多老师也自制过DNA  相似文献   

20.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变性与复性的原理,在某种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分子解链变性后,在DNA复性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时,把不同的DNA单链分子或者DNA与RNA的混合物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在DNA或RNA单链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就可以在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形成杂化的双链.蛋白质分子杂交是一种借助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