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满满的情怀!"读罢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的这组文章,从我的脑海中一下子跃出这样的感叹、惊叹!"我的课程""我们的课程""自己的课程",教师们将课程视为己出,拥抱在怀,课程情怀溢满字里行间。课程情怀彰显出课程自觉。课程是谁的?这是一个哲学话题,且是一个绕不开的实践命题。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颁布一系列的课程,这是国家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课程,如何才能进入课堂,进入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这种家国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命感和责任感。高中历史教师除日常教学外,还应在校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南京市溧水区丰富的红色印迹教育资源,对其予以充分开发和实施研究,对落实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滋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丰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当前,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高中历史课程思政的开展,要从明晰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以高中历史课培育家国情怀为例,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伦理思维,理解家国情怀;注重内容整合,融入家国情怀;强化价值辨析,升华家国情怀;完善评价体系,砥砺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在历史大单元学习过程中提升富有质感的家国情怀素养,彰显历史学科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开发实施工具性课程、国际交流性课程、校园文化活动课程、地方文化与社会资源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技能、人文精神和国际理解力,使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还有爱家乡、爱祖国的本土情怀。  相似文献   

7.
俞旭 《江苏教育》2022,(7):26-28
校本课程“江南博物”中的《江南“水八仙”》为科学拓展课,其精神目标与家国情怀相契合,教师通过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育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各个高校积极响应,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教师缺乏课程思政观念意识;课程思政的教学视野不广、能力不足;育人情怀不深;思政课程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对此,我们需要强化教师思政育人观念,筑牢课程思政意识;肩负立德树人责任,扩展课程思政视野;促进教师思政知识学习,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增加教师情怀厚度,提高课程亲和力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王云白 《江苏高教》2024,(3):103-109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社会包容与友爱、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以及政治效能感、政府工作评价、家国情怀等社会态度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大学生情怀深厚、信任包容,社会态度赤诚且温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直接的知识学习、隐性的育人氛围、大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对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产生了正向积极的影响。其中,直接的知识学习与学校公共事务参与对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隐性课程的协同效应尚不明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在涵养情怀的同时,融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0.
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代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地理课程因其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为家国情怀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为此,教师可以在地理课程中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解...  相似文献   

11.
指向家国情怀陶养的校本课程建设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总目标,着力于探索指向家国情怀陶养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的途径、方法,研究过程注重实践探究,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具体表现为:在培养目标上以培育"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为课程总目标,以"爱家、爱校、爱乡和爱国"为主线建立课程结构,家国情怀教育能更好地落实、落细、落小;在课程开发上,以"主题统领、项目驱动、实践体验、自主生成、展示评价"为课程实施操作策略,通过项目化课程群进课表机制,同时与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志愿者课堂等有机结合,构建社区、家校合作教育机制;在课程评价上,反对通过量化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倡导"展示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历经数次艰辛迁徙、远离中原故土后形成的客家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客家人的家国情怀深深体现在嘉应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中,是嘉应学院的精神底色与育人特色.它具有情感陶冶和教育导向功能,内化在嘉应学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学校通过强化课程思政、景观文化、社会实践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家国情怀是人立身养德之本。在多元文化浸染、网络信息突飞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循序渐进地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对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浓厚的爱国之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陈洁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1):111-112+118
以文科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从课程内在逻辑中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找到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的契合点,将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等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建立课程思政目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愈发展现出来,爱国主义情怀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思想,也是我国思想教育的基本核心,中职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部分,有义务为校内学生们做好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正所谓无家不成国,无国不为家,家国是统一整体的,虽然在主观上有主次之分,实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国对于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更是十分重视,中职的思政课正是学生们的思想进行更新换代的启明灯。  相似文献   

16.
于杰 《学苑教育》2024,(5):82-84
高中历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所在。文章就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通过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路径,让高中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涵养家国情怀、浸润美好品格、树立远大志向,更好地建设国家与社会。  相似文献   

17.
黎莹 《广西教育》2022,(24):40-43
本文对课程思政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论述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分析家国情怀融入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提出家国情怀融入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在教学内容上探寻教学文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在教学环节上设计研讨教学、实践、实习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形式,在教学手段上探索“线下”思政与“线上”思政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BME)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多而枯燥乏味,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往往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略了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从“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挖掘相应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资源,通过与知识点的融合与穿插教学,将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融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挖掘专业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重要抓手,使专业学科教学与育人育才实践交织交融、相辅相成,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唯物辩证思维、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担当品格等方面体现课程思政作用,促进“三全育人”实践体系的构建,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建立高职教育通识类《科学技术基础》课程框架,介绍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以提高科学素养、培育人文情怀。课程建设通过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三项工作并行实施、协调进行、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