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中期,晋国灭虢吞虞,占领崤函后,形成了"西向足以制秦,东向足以争霸"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以东进图霸中原为基本国策的秦国犹骨鲠在喉,必欲取之。双方因此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渭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焦点是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山的控制。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秦晋"河西之争"因晋献公灭虢吞虞,占领崤函而起,崤之战则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战役。"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成为此后关塞驻防和函谷关建关的先声,也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崤函天险及崤函古道在春秋秦晋"河西之争"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西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兴起的第二个汉族地方王朝。其中后西凉政权更是直接建政于流沙以西的伊吾地区。西凉政权的创业主李暠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李暠建立西凉王朝后,与南凉结盟共同抗击北凉;治内进行行政改革,政治上军事上都有卓越建树。他想一统河西之地,称臣于偏安江南的东晋皇朝,但却终究未能如愿。以政治才略,他不足以执政;但其为人光明磊落,他的《述志赋》和《槐树赋》的才思文质均优于司马相如。应当指出,一般史书都把李氏西凉王朝在河西的统治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方王朝,并不符合历史真实。自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元开基,至北魏太武帝大平真君元年(440年)李宝降魏,西凉(包括后西凉)共享国50年,传四主、历三世。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是《左传》中描写战争的名著。它写了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主要的却是在写秦晋争霸的一场战争。秦晋本是姻戚之国,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又是并肩作战的盟国,晋郑两国又是姬姓之国,理应友好相处。但是,秦伯背信弃义,乘晋侯治丧之机出师袭郑,在  相似文献   

4.
固原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地处边陲,为关中四镇之北险,是历史上称为“州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地方。固原远古属“禹贡”雍州地。在唐虞夏商时期,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境有崆峒氏,有密须国(汉时安定郡有阴密县)。西周战国时,这里日大原、日高平,境有乌氏戎国、义渠戎国。  相似文献   

5.
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英法两国隔海相望,发生规模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深远的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而其中经济利益的争夺是两国爆发战争的根本性原因。在众多的经济原因中,两国对加斯科尼和佛兰德尔的争夺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但从英国国王来说,领地之争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控制关税从而增加王室财政收入也是其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7.
吴越战争最早发生于公元前544年,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共六、七十年。其间二国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对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经验。吴越之争是怎样产生的呢?以下分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第一,吴越两国的利害冲突。吴国地处今长江下游江苏地区,自春秋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背景简介 殽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六二七年,是秦晋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是以秦袭郑为导火线,但其深刻的原因则是秦晋双方的争霸意图。在这次战役的前五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阻止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推进,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从而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对此,秦国当然不会甘心。过了两年(即前六三○年),秦晋两国虽然合兵围郑,但这个联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场斗争主要是围绕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展开,而此时期美国的对日经济政策及其演变对当时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种经济政策及其演变,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美日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当时中国抗日的国际环境,并可为我们从一个主要侧面揭示美日两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相似文献   

10.
战国秦汉的考古,大体可把它分为二大阶段。第一阶段战国初至西汉初,第二阶段从西汉中到东汉。根据考古材料可以将战国时期划分为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战国早期,大体从前5世纪上半叶到前4世纪中叶;战国中期约从前4世纪中叶以后到前3世纪的上半叶;战国晚期,可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随着国势的强盛到后来灭六国为止,也就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战争时期。依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已在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上百个地点被发现。在战国初期,铁农具发现数量很少,器形简单。到了战国的中、晚期,铁农具骤然增多,分布也广,北起辽宁,南到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和当时的七国的广大地区。根据战国时期铁器的金相分析,战国初期的冶铁技术尚处在固体还原法阶段(块炼法),战国中期则掌  相似文献   

11.
位于鲁西北与河北省交界的德州市,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德州地域和地名已屡经变革。厘清这些历史变革,对于研究德州历史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帮助。据有关资料考证,今德州主要地域在远古至夏商时期为有鬲氏国;在西周末和春秋战国前期属齐国,战国中后期则属赵国;在两汉、两晋时期为平原郡(国),其郡治在今平原县。在北朝时期,今德州主要地域为安德郡,其郡治在安德(今陵县)。隋唐及以后各代,德州地域及地名又有较多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秦晋之好"是一个常用成语,其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其实,稍有些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成语不大切合史实。春秋时秦晋确有结亲,但大多数时候两国是"怨偶"。反观秦与另一大  相似文献   

14.
(上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一时期,七个诸侯国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是哪七个诸侯国呢?[评:此说似有战国只有“七雄”之嫌!其实,当时诸侯国为数较多,而主要的有七国。]  相似文献   

15.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课) 师:前一段时期,我们讲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请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学生举手) 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师:这段历史时期曾经爆发过多次激烈的战争,大量北方汉族纷纷南迁,对江南经济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7.
1973年的《战争权力决议案》是美国国会战争权争夺复兴的标志,2002年的《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决议案》使总统的战争权得到空前的扩大。研究这两个决议案以及它们前后三十多年的历史对了解总统和国会战争权之争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也有助于对美国未来战争权的争夺走向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间封建的军事组织和战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以後(公元前四八一年鲁哀公十四年以後),战国以前(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中间凡七十七年,是两段历史的剧转时期,可是留传下来的记载很少,顾炎武日知录就曾说:这时期“史文缺佚,考古者为之茫味。”因而我们要考究这期间历史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是需要把两段历史作进一步的分析的。  相似文献   

19.
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东周历史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在史学界,关于春秋、战国的划分源于两部历史巨著.即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北宋司马光主持修撰的《资治通鉴》。《史记·六国年表》开始于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开篇开始于周烈王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20.
《崤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是中国历史上描写战争较为精彩的名篇之一。此战影响深远,直接促使秦晋交恶,秦楚结盟共抗晋。这次战争促人深思,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