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理解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重要文本。只有在文本解读中,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批判性意识形态观的形成、内涵及其转变。在《形态》写作前,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借鉴和政治实践的深入,马克思的批判性立场已经形成。在《形态》文本中,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统治阶级维护意识"的实质。但因为《形态》的重大缺席,意识形态的内涵开始出现从批判性到描述性、从否定性到肯定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居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标志其哲学思想诞生的著作不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命名 ,更重要的是 ,在对同时代形形色色意识形态思潮的批判过程中 ,马克思形成并确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分别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特点及其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虚幻的秘密、马克思的方法论特点、意识形态批判与新世界观的创立等方面 ,对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了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3.
自1932年首次公开发表以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而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则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最具原创意味的哲学思想。然而,通过深入到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提供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语境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的分析.就会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重要的经济学著作.而由《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总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重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时期的重要著作。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拓展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宏大而又深邃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也由特拉西笔下的中性概念转变为否定概念,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5.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经典文本,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首张脸谱进入历史。在这个文本中,马克思主要勾勒了意识形态的三种使用,即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以及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作为虚假的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又是讨论后两种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理论基调和逻辑起点。因此,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便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靶心,这种"虚假意识"既指对物质现实的"无知",又是歪曲历史事实的"魔术手"。把意识形态作为脱离现实世界的"虚假意识",从而在现实维度中抄起武器并以哲学为火力点来力图揭露和改变德意志的现实世界。文本中的这些"发现"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激烈地批判了当时德国哲学界各种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宗教性、颠倒性、阶级性是它的三个具体表现.同时,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历史现的立场,科学地阐释了意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现实基础.最后提出了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本途径,确定了科学的共产主义意识目标.  相似文献   

7.
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马克思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这一理念。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肯定的意义上来重新解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永恒存在的,贯穿于历史之始终的,赋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以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大背景下批判地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此时他虽然肯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但是仍在共产主义之上设定了社会主义的更高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清除掉人本主义哲学背景的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更高设定,直接将共产主义规定为特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起点,马克思开始以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面目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相似文献   

9.
杨金刚 《天中学刊》2008,23(1):11-1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重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立时期的重要著作.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拓展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宏大而又深邃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性质也由特拉西笔下的中性概念转变为否定概念,成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在施蒂纳的启发下,以费尔巴哈为主要批判对象,将现实的基础放在了科学的起点上,建立了以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时,依托其经济学基础,以分工理论为起点,展开了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并以此为转折点,走上了现实经济研究批判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阶段性、多维性,指出它具有否定性(虚假意识)和肯定性(局部的真实表现)两重视角。马克思认为阶级社会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出某种超阶级的理论;对于文学而言,只要是在一个阶级社会还未终结的环境中,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认定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表述——这使得审美意识形态具有了加洛蒂所说的"无边"性。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这种批判开始是从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中折射出来,在其发展中存在从外在价值批判为主导到科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有机统一的逻辑转换,这一转换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具有了科学的视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也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由外在价值批判为主导向科学批判和价...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有机构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地利用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概念,并赋予其崭新内涵,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理论。重新认识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把握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或将其作为马克思思想是否成熟的标准,或将其作为马克思思想发生断裂的标志。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需从其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来理解。从中发现,马克思前后期的思想并没有对立、也没有断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对其早期思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有益探索,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换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视域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对德国哲学的信仰。在这一著作中,他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和所谓的“真正社会主义”,系统地表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看法,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学习这一著作,对于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号召,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理论界大多数学者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作为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确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理论界已有较为详尽的阐发,但对其本身之所以形成的方法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一书中创立唯物史观时所运用的方法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新意识形态观.这本著作中,意识形态主要有两种内涵:“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这种新意识形态观的建立不仅在当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澄清关于意识形态认识的各种误解、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经典原著,进一步理解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传统与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历史主义传统,对他们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和重塑,将科学性和人文性溶入了其世界历史理论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出:随着生产力、分工和社会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人类历史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对于这个过程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阐述,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