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建军 《教学与管理》2006,(12):129-130
“写”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与“读”一样,“写”也是通过文字传达信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写的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它与“说”相似,二者都是在规则支配下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过程;表达者必须首先有传达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心理倾向,然后再根据一定规则将信息编码,产生有意义的句子和语段。因此,情景(包括外在客观的或内在想象的)是表达的外在诱发源,而表达者已有的知识体验则为表达提供背景知识,同时意念则成了表达的参照与内驱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达者大脑中储存的“Scheme”,然后再凭借词语对语篇进行构建。因此,“写”在不同程度上与听、说、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教学界觉得写作教学难,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拟从以下诸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写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与读一样,写也是通过文字传达信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写的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它与说相似,二者都是规则支配下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过程:表达者首先必须有传达信息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心理倾向,然后再根据一定规则将信息编码,产生有意义的句子和语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陈丽梅 《文教资料》2013,(24):26-28
“包孕式”言外之意是较典型常见的言外之意类型之一.其形成是表达者适应具体题旨情景,运用隐喻或转喻思维,以同一语言形式传达两个意思、两件事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寄托于辞面.其理解过程,是接受者较大程度地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语境互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寻找到辞面与辞里的通道,并结合具体语境,获得“言外之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歧鑫 《文学教育(上)》2009,(22):118-118
别林斯基曾经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艺术形象不仅是它的外在特征,而且是它的意蕴的显现形态。《周易·系辞上》指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强调形象能够传达语言可说或说不尽的内容,尤其那些不具形态的感情、思维,以艺术表现赋予感性形象。刘熙载曾经描述:“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形象是画家传达思想感情和读者接受艺术作品的媒体,是内容层面上由画面向意境转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书面表达”是近几年来全国各省中考英语学科的必考题。该题型是全国考查考生运用英语知识能力,反映考生英语语言综合素质的一种主观题。它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情景、要求等),写一篇与汉语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截然不同的“控制作文”。即对内容有控制的写作(controlled writing),而不是自由写作(free writing),考生无须随意发挥,只需表达出所给情景和要求的内容即可。  相似文献   

6.
解决学生“作文困惑”的思考兰州市教科所郭亚玲作文,从写作目的看,是为了“表情达意”。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写作意图。从写作过程看,写的行为又可分为“三步”。首先,客观事物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被反映到大脑中,同主体原先积储的知识、情感等融合...  相似文献   

7.
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读者读文章则是为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认识的生活。为了达到这共同的目的,都得凭借语言。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事以入情。”这就是说,作者写作是由内而外,即先有了为客观现实所触发的感情需要表达,然后才用一定的文辞表达出来;而阅读则是由外而内的,即首先通过文章语言的媒介,激起自己感情的共鸣,从而逐步理会到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可见,语言对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是情意,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就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触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清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意境,诗尤其应该如此。举具体的诗作来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相似文献   

9.
作文的窍门     
如果说写作文也有窍门的话,那么我认为抓住自己写就是最大的窍门。所谓“抓住自己写”,不是说文章只写自己,不写客观的人物事物,而是说,不管写什么,都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来,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感觉或体验。或者说不论写什么,都要抓住自己问:我对它(他)的看法怎么样?认识怎么样?感觉如何?感受如何?等等;然后抓住这些思考、组织、写文章;而不是去想别人对它(他)是怎么讲的,书上是怎么写的,媒体是怎么宣传的,然后按这些去组织编排文章。抓住自己写,就是“从我出发”,“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做人,立身处世,要多为别…  相似文献   

10.
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有了敏锐的语感,听读,则能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说写,则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捕捉到精确和生动的词语、恰当的句式。它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所以,新的语文教学大钢就明确地将语感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并且提出了培养语感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等。这就为语文教学作了新的导向。语感…  相似文献   

11.
先谈谈我对“学-导-练”教学模式的理解: 如果能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感知-探究-拓展”三环节的话,那么,“学-导-练”这一教学模式正好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感知-探究-拓展”是一一对应的。“学”就是让学生在初触感知对象后,对对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这一思想感情的基本思路、表现手法等有一个概观性的、总体的感知和把握。“导”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学生在“学(感知)”中遇到的难懂的或不懂的问题进行“探究”(此环节结束时老师要小结)。“练”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查,巩固、延伸、提高。  相似文献   

12.
书面表达     
【能力要求】1 .观察分析的能力历届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都属于引导性写作 ,即根据所给情景写一篇 1 0 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提供情景的形式有图画、表格、提纲等 ,而情景所提供的信息有些是含蓄的、多方面的 ,有些还是无序的。这就要求考生具有从多种信息中抓住与文章主题有关的重要信息 ,排除无关信息或次要信息 ,写成合乎要求的短文的能力。2 .正确使用语法规则的能力语法规则是进行英语书面表达的必备要素。NMET书面表达要求考生所写短文语言准确 ,即所写句子结构应该完整正确 ,主谓应一致 ,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冠词、介词等的使…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语用翻译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理解和传达的意义。而翻译研究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析与教法提示】: 《难忘的一课》是篇讲读课文,内容是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通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教学中,要抓住这条主线,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上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预习,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贯穿全文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一边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到学文不断  相似文献   

15.
基础训练是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它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归类综合,然后通过训练,最终转化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者“精心导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之所在。下面笔者就“导练方式”的设计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找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总是按由简到繁、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原则来编排的,而就某道练习题来说,它总与前边的内容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了前边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抓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的平面上将各个“知识点”连线,使其脉络清晰,然后再…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参与作文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眼)和动觉(手),同时听觉和发音器官也潜在地参与活动,因此与其他言语活动相比,写的感觉刺激强度最大。然而,写于听、说、读一样。首先是交际行为,当时间、空间或其他原因限制了口头交际时,人们即通过文字表达思想,这就有了写的活动。使学习者获得交际意义上的写作能力,即有效地实用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是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写和说一样,是规则支配下的言语表达过程,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所以写作具有与说话相似的心理过程:先形成要表达的思想、信息,再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信息组合形…  相似文献   

17.
写作的本质是信息的传达,即运用一定的素材和自己的语言方式有序地传达对某一对象的相关思想或情感,其中,思想或情感是信息“核心”,素材是信息“载体”,语言是信息“通道”,而信息的有序组织便形成结构。某种程度上讲,中学生的作文成功与否,关键看素材、语言等要素是否是围绕思想感情这一“核心”而展开,特别是看是否做到了与该“核心”间的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某种感情——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作家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并果然在看似写“物”的表述中极传神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愿望。此种写法,就是我们所谓的“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语文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看”是指用眼得到的信息,“听”是指用耳得到的信息,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与感悟两个方面。“思考”是指把读到的内容、看到的景象、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是指思考分析后生发出的一种情感,悟出的一种道理,把接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说”是口语表达,“写”是书面表达,说”与“写”是积累、加工、内化知识后的展现,这是运用阶段。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  相似文献   

20.
周立军 《考试周刊》2010,(34):57-57
散文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散文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情景类散文的阅读应围绕散文的情与景展开。要能快速阅读情景类散文,就要先了解一下情景类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撩拨着作者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作者把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手法就是移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赋》),睹物生情,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