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诵读对语文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如何把诵读这一环节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语文课应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多背精讲,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辅。一些自读课文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感悟,对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读中抒情、读中积累,已成为阅读课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诵读和积累,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国自古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  相似文献   

3.
国内阅读教学改革中,以读代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以读代讲中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朗读层次的设计与应用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以读代讲课堂中朗读层次的"四读"模式,即初读——读准读顺,感知大意;精读——点拨引导,理解感悟;品读——传递情感,内化语言;诵读——升华感悟,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4.
张海侠 《考试周刊》2013,(90):28-28
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独特文体.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在听读、朗读、宽读、品读、诵读中提高文学素养.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国学经典因为语言表达模式与当下有着巨大差异,其教学过程应该定位于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原生态的诵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品味经典,从而内化经典。 一、朗读积累式 低年级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厚,对于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尚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这个年龄段记忆力强的特点,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过程中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国学经典的内容出发,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真实情景,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着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将经典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形成初步体验,形成感性认知;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自读,促进学生对经典的感悟,直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朗读、阅读、诵读的作用入手,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教学的意义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其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朗读、阅读、诵读,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读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更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另外,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应贯穿始终,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人情、悟情后诵读。  相似文献   

8.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文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范读、分角色朗渎、配乐朗读、诵读等.营造情境,进行多形式的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之一,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手段和第一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清  胡彬 《四川教育》2023,(10):47-48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以读代讲、少讲多品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生趣,感知音韵美;沉浸想象,体会情境美;运用联想,体会人情美;读画结合,品味语言美”。这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就能在朗读中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朗读、默读、诵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这一项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作者主张多读,以学生的读书作为基本环节,把朗读、默读和诵读作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改革日趋“程序化”、“模式化”的今天 ,作为传统语文教法精华之一的“诵读法” ,已基本从语文教学中消失了 ,朗读也很有限 ,读课文仅是为了解、熟悉课文的内容 ,使教师能“酣畅淋漓”地表演“庖丁解牛”之技来剖析课文。读 ,成了讲析的铺垫 ,仅此而已。于是乎 ,预习代替了“读” ,“讲”代替了“读” ,“听”代替了“读”。语文课上 ,很少能听到琅琅的书声 ,更少见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汉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扬弃” ,必须从传统语文教学的母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诵读”、“朗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高自身朗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充分展示祖国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朗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直到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反复诵读更能够增强学生记忆文章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朗读促进发展学生的理解力为多数优秀老师所采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不乏朗读气息:课堂解读前的学生自读;解读过程中或情深意切的朗读,或配手势语的朗读,或想象的读。都旨在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本文将以《游山西村》为例,以朗读为切入点,、分析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教会学生朗读和诵读 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习得的,我们反对琐碎的分析、讲解和大量的机械训练,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读中理解,读中体验也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耍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隋、以读悟语。这都充分地强调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的方法很多,而就学生的悟感体验和提高感情朗读能力而言,我认为品读是一副良方妙药。  相似文献   

17.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品读中提升理解力,在美读中提升表现力,在诵读中提升创造力,在品读中提升评价力,在研读中提升想象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目前许多学生朗读能力较差.口头表达有困难.这与平时忽视诵读有密切关系。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的讲,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张海珍 《甘肃教育》2014,(21):99-99
正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注重诵读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不但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积累了词汇,纠正了字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教学更要重视诵读。诵读方式有:老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共同读,学生个别读,听多媒体朗读。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句读,不加字,不减字,不回读,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朱熹说:"学者观书,务必读得字  相似文献   

20.
很多文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读与讲的关系,往往是只注重讲,而不重视读.文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