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克威 《大理文化》2010,(10):89-90
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说到大理,人人都夸大理是一方"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这方宝地,不仅孕育了大理灿烂的历史文化,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大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少不了本地所产文房四宝  相似文献   

2.
我曾品尝过大理白族的砂锅鱼、饵丝这两种闻名遐迩的美食,吃过后挥手惜别大理了,然而,总有一种寻找机会再度去品尝的奢望。其实,在我所品尝过的大理白族美食中,火烧猪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年多以前,我和几个好友一同到大理游玩。虽然多年前我曾几次游逛过大理,饱览了大理的旖旎风光,感受过大理的民族风情,品尝过大理的独特美味。而这次故地重游,还是不乏新鲜感。最有意思的是,在一位比我更懂得大理的朋友推荐下,我们一行相邀钻进地处大理古城闹市区的一家百年老店,慕名品尝了一回白族出名得让"老外"都赞不绝口的火烧猪肉。  相似文献   

3.
矿葬     
陈川 《大理文化》2010,(6):7-21
丰厚而独具韵味的历史确定了大理的象征地位。从历史的渊源来看,大理是一座古老之城,南诏大理国留下的辉煌,使得这座古城具有了神圣的价值。从神圣的苍山顶峰发出的光芒一直将大理照耀到现在,亮丽的光环将大理的知名度延伸到全世界。数百年以来,大理古城一直用静默的姿态开始了与世界变化的对峙,当流行元素弥漫世界的每个角落时,大理却因这样的固守再次显示出了特有的"沧桑"与"老道"。于是,在世界纷繁的变化之中,大理面向世界敞开着一道幽秘之门,蛊惑着人心,蛊惑着世界。相对古城中古老建筑物、城墙、城门等,大理人的生活是世界性的———缓慢、有序而敞开,符合人性。古城人对生活的从容和优雅,将现代人的物欲横流的心态屈居脚下。大理老街上的一座咖啡屋、一个酒吧、卖凉粉的白族老妪、阳光下的银匠、以至于从世界各地奔赴而至的旅者……都能在大理寻找到丢失的自我,创造着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理是一个真正的和谐之地,是一个人神共居的城市。在洋人街大理王府的回廊上看苍山,听溪流的声响,流淌的不仅仅是水,包含着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时间,涤净了我们身上的浮尘,使得我们听到了生命中的挣扎和呼救,这种感觉与大理古城的风景和原型融而合一,最终使大理成了世界性的诗学和美学兼具的城市符号。  相似文献   

4.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2,(5):102-111
大理师范学校是苍洱艳丽夺目的奇葩,滇西历史悠久的教师摇篮,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百年中等师范学校。经苍山雨露的滋润、文化名邦的熏陶,大理师范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百年师范名校。从1905年大理女子师范学堂起算到2005年,大理师范学校伴随着时代的风雨,走过二十世纪,走完百年里程,写下了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夜游红龙井     
到大理的红龙井一游,乃多年的夙愿。某日,在下关用完晚餐,趁着酒兴,杨兄提议,现在无事,何不到大理游一游红龙井,话音未落,立即博得大家的高声呼应。来到大理古城,下得车来,走在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远处,微风轻拂,树影婆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白族民居时隐时现,显出大理古城的神秘与久远;近处,在灯光映衬下,古老的墙  相似文献   

6.
我在老挝读书的时候,就希望到中国学习。我的考试终于通过了,来到中国大理,说来很奇怪,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大理特别的美,西有苍山,东有洱海,中间一个古老的城市就是大理古城,每天都有旅行者来来往往。  相似文献   

7.
海讯 《大理文化》2013,(7):56-57
年轻的时候,一旦说到大理这块高地,内心总会涌动一股莫名的情绪。我知道情绪的归结点是向往,向往走进风、花、雪、月的大理,向往随意地把手举在空中,向远方的苍山洱海挥舞。终于有一天,我驾着一辆自己的北京现代越野车奔驰在山路上,守望已久的大理正陶醉在春天的情怀里,大地在春天绿风的抚慰下蓬勃地舒展着她瑰丽的画卷。我到大理时正是鲜花盛开的  相似文献   

8.
旅游日志     
铿锵大理(一) 2012年4月2日 周六 晴 一直想要到大理走走看看,多次计划都以破产告终,昨天决定就在今天去吧,再不起行,不知又要何年何月何日才能成行了。  相似文献   

9.
古城漫步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故的著名作家曹靖华先生在访问大理时动情地写道:“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写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汇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地人一到点苍山下,洱海之滨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我们与其说,大理到处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还毋宁说,大理是世界茶花的王国。  相似文献   

11.
与洱海擦肩     
风花雪月、玉洱银苍的大理是我心中的天堂,总是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她的美丽后,增添对她的向往与憧憬的情愫。这一次的远旅,我将途经大理,我满怀着满满的期待,恳请上天能眷顾,让我与洱海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晤面。坐上从宾川到下关的客车,大约半个钟头后,车子便爬上了大理机场后的山包,出了山包,大理坝子豁然开朗,大理的天空便在头上尽情地铺展,覆盖着积雪的苍山十  相似文献   

12.
马云海 《大理文化》2017,(12):37-42
正我所说的大理是狭义的大理,仅指由苍山与洱海构建的美丽家园。母亲生前很少到大理,仅有的两次机会,都是因为生病。一全家人的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我在大理生活三年的梦。在大理,我完全沉浸在读书生活的幸福中。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津津有味,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趣,沉浸在丰富情感的温泉里;课堂外,一头扎在阅览室或图书室里,古今中外的文学画廊,幻化  相似文献   

13.
杨圭臬 《大理文化》2012,(10):74-76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古城.到大理古城,首先经过的是文献楼,门楼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这是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5年)云南提督偏图深感此地人文兴盛,报请清政府颁发的.  相似文献   

14.
黄玲 《大理文化》2010,(10):7-25
大理是作为一个云南人一生中不能不去的地方。虽然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到过大理,但第一次的印象仍然如诗如梦,美妙如故。那是90年代初某个夏季的黎明时分,乘着夜班车在朦胧中就悄然进入了一片神奇  相似文献   

15.
大理的女人,从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弯腰,然后就一直弯着腰走进坟墓。她们弯腰不是因为谦恭,更不是为了舞蹈,而是去背负重物和干重体力活。她们要下地播种、施肥、收割,还要到建筑工地上背水泥、背砖瓦……骡马能驮的,大理女人大都能背;骡马不能驮的,大理女人也能背。大理女人生活的环境大多在高山峡谷和高寒山区。在大理的很多村寨里,女人是一个家庭里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是男人的精神支柱,是一家人的主心骨。艰难的处境迫使大理女人得弯着腰去面对生活。她们得弯腰和男人一起去建房子。她们和男人建出了一座座具有大理特色的无限延展的柳暗  相似文献   

16.
心灵的轨迹     
第一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不会写"大理"。那时候村里来了个小炉匠,他说他是大理的。他补锅、茶壶、铁桶。收钱,也收粮食。那是个什么都需要修补的年代,每家都能拿出几样破锅烂桶来。伴随着小炉匠的风箱、不断四溅的火星、小铁锤的锻打声,"大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第二次听说大理的时候,我还没有到过大理。那时候我在读小学五年  相似文献   

17.
最近,北京的一位朋友问我:你将在哪里度过本世纪的最后一天?"大理"我答道。"为什么?""因为对我来说,大理简直就是地球上的天堂,甚至比我梦想的天堂还好。"在我担任中国———苏格兰友好协会会长的几年中,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中国,许多地方我到过一次或两次,但不论是工作旅行还是度假,我都一次次选择云南,特别是大理。有那么多东西一次一次地吸引着我回到大理。欧洲风雪肆虐的一月,那里却有着蓝蓝的天空,有暖暖阳光照射下的下午,  相似文献   

18.
1956年秋天,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女专家李星华专程前来大理采风。李星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的女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贾芝的夫人。李星华的这次大理之行,使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到大理采集民间文艺、抢救白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第一人。她走遍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又北上洱源、剑川,历时三个月,走遍村村寨寨,亲自采集了许多优秀的、流传最广的、最具代表性的故事,编成一本《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不仅在国内一版再版,1980年还被君岛久子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在国外影响较大。李星华开了大理白族民间文艺的先河,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培养了一批大理民间文艺家,  相似文献   

19.
以“银苍玉洱”为中心的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它由低层次到高层  相似文献   

20.
陈洪金 《大理文化》2012,(11):33-39
一多年来,我总是对大理情有独钟,那片与故乡一衣带水的土地,被我视为故土,与我的故乡一起热爱着。从故乡弥漫着艾草气息的土地出发,向南,过了金沙江,田畴相联,山景映衬着的,还是一片同样弥漫着艾草气息的水土,接纳我向着远方的漫游。出了大理,我才会突然想起来,应该向着故乡挥别。随着年龄渐长,许多次挥别故乡,就连同大理的那片山水和田园,也一起挥别到身后的暮色里去了。于是,我用我的文字去贴近大理,如同贴近我的故乡,我用我的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