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地间有大美而无言,大理的苍山正是一座无言的,大美的山。他伟岸,他谦逊,他阔大,他宽容,他坚忍不拔,他平和深沉,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高度,生命的高度,梦想的高度,爱与恨的高度。他有形的海拔,却彪炳了无言的矗立。他既是大理人的山,是白族人的山,更是中国的山,世界的山。他是数万年,数十万年自然奇迹的缔造者和  相似文献   

2.
橘园流金     
"一年四季花常开,春夏秋冬果满枝"的地方,自然是人们向往的乐土。鸡足山周围方圆数百里的佛国山川,和风轻暖,朝阳温醉,姹紫嫣红,万彩流溢,花果不断四时春,比比皆是锦绣橘果园,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总让人心驰神往。春天的风把原野上的花蕾轻轻拂摸,桔树枝桠间点缀着浅黄,米白的桔花,微风里暗香浮动,沁透心脾;夏日的雨点点滴滴敲打着早熟的红橙和翠茵茵的青桔。秋季的桔园啊,  相似文献   

3.
忆苏 《大理文化》2014,(3):88-89
正琢木郎,听起来极像一个靠琢木为生,有一手纯熟雕花琢木技艺的汉子的代称。这名字,带来一股原始的,远古的,苍茫的气象,让人想到遮天蔽日的林木,彪悍强壮的汉子此起彼伏的歌谣,热火朝天的劳作,伐木,制作,雕刻……由名字而来的想象,总是如此旷远而神秘。其实,琢木郎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的代称,她是巍山一个彝族小山村的名字。名字的由来如今已无从考证,也许是一个偶然的时间,由一个偶尔走进小村的汉人音译而来,也许就是一个本村彝人外出与汉人交流时用自己本民族语言特有的音调说出的一个美丽的音节而已。  相似文献   

4.
海埂之恋     
1这是一九八三年夏天的一个临近黄昏的时刻,滇池北岸的海埂,像一块油画家的调色板,人群五颜六色涂满海滩,阳光像一个刚出炉的蓬蓬松松的大蛋糕,散发出迷人的新鲜色泽和清香,海水出奇的蓝,蓝得有些失真,蓝得我现在回想起来,也有恍若隔世之感。现在的滇池不再蓝了,水面漂着一层黄绿的油脂,稠浊而腥臭,浩浩荡荡的水葫芦,像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在洱海的东南西北岸边,历史上曾建有四座颇负盛名的楼阁,即天镜阁、珠海阁、浩然阁、水月阁,四周遥相呼应,构成环洱海一组完整的美景,被誉为"洱海四大名阁".这四阁各具特色、造型优美,均面对烟波浩淼的洱海,一年四季,帆樯浩渺,渔樵掩映,占尽无限风光,加之每一阁都有动听的历史掌故和优美的民间传说,惹得历代骚人墨客选胜登临,即景吟哦,题咏点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楹联;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更使四阁添色生辉,成为大理环洱海游览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6.
逛邓川     
正一脚踏上邓川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平坝,上面三条河像一个"川"字,更像篆书的"水"字,婉转而来,直入洱海,加之有湖泊、湿地镶嵌其间,阳光一照,水面闪闪发亮,河流湖泊平添了高原平坝的清新与湿润。三条河中,最为突出的是从下山口逶迤而来的弥苴河,河堤古树郁郁葱葱,滇合欢遮天蔽日,景随时转,气象万千。若是在晴朗的某一天,约上三五好友,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堤溯流而上,脚下是车轮碾出的"沙沙"声,听着动人的鸟声,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一路上欢声笑语,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平坝四周群山如抱,山顶转  相似文献   

7.
苏佳琴 《大理文化》2010,(10):36-38
城外3公里处有座灵应山,山上有两座古寺,依山而建,被一道山涧隔开又彼此成为一体,因为山里的清新空气,因为山里的满眼翠色,因为山里的鸟鸣虫走,因为山里的悠远宁静,太多的理由,让那座青山,那群古寺,成了我闲时最爱  相似文献   

8.
天圆地方     
张淼 《大理文化》2010,(1):14-35
刀疤1其实,我不知道我的故事该怎样诉说,我唯一能够识别自己的,不是姓名,不是身份,不是财产,而是高傲地镶嵌在左脸颧骨上长达两寸的刀疤,使我秀气的脸庞变得狰狞可怕,于是,我的生  相似文献   

9.
小城漾濞     
忆苏 《大理文化》2013,(8):44-46
漾濞真小。初见,那座小城给了我这样的印象。那时的漾濞县城真的很小。小城,小街,小巷,小站,和一个不大的集贸市场差不多。灰头土脸,简单朴素,透着岁月的尘烟,像极了一个为生活奔波略显沧桑的农妇,浑身上下刻满光阴的痕迹。初见,这座小城让我看到的,是素朴的陈旧。20多年前读书时和同宿舍的漾濞同学一起回家,我真的没想到漾濞县城竟然这样小,这样冷清。街上没有多少人,小站就在街旁,很多商店要等街天才营业。走在街上,冷清而空荡。没有自己生活的小城里那种浓浓的烟火味和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息。唯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沿途不曾断流过的奔涌的漾濞江水,清澈、凛冽、欢腾,一路唱着  相似文献   

10.
洱源美食记     
北雁 《大理文化》2013,(8):72-75
邓川粑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县城里一两个早点摊上开始打起了"邓川粑粑"的招牌,一听心中很是纳闷,暗思老家洱源位居大理和丽江两大风景区之间,北有丽江粑粑驰名已久,南有喜洲粑粑亦早有渊源。因此,这个闻所未闻的名字,是否正是那些善于钻营的人巧取南北两大粑粑的名头,有意取宠顾客招揽生意?于是每次见到,心中都很是不屑。一天赶早起来回城上班,车至邓川街头,再次看到了同样的招牌,恰好几分饿意,索性盘算着下车买上一兜回来,同时想到此处就是这粑粑的原产地,正好可去看看,正宗的邓川粑粑究竟是什么回事。天还未亮,灰暗的街灯下,路边一位老伯掀开一摞热气腾腾的蒸笼,待一层水雾散尽,我方才看  相似文献   

11.
心窗     
董泽中 《大理文化》2013,(12):19-24
他们是一对实诚的哑巴夫妻,几年前为了女儿的出路和女儿今后无忧的生活。从农村死挣着挪腾出来到县城里打拼。 他是修鞋的鞋匠,有一手好手艺,加之他为人实诚,老小无欺,做活细致而又价格公道,他修过的鞋和新鞋没有任何区别,看不出任何痕迹,因此找他修鞋的人也就多.有的人甚至不惜跑很远的路,为的是让他修一下鞋;她是卖菜的菜农,干净体面,手脚麻利,她的菜新鲜而又便宜,她跟他丈夫一样是个实诚人.同样老小无欺,谁家需要菜了,打发小孩前来,她更是好上加好,菜鲜秤头足,所以她的回头客多,生意也就比别人好。  相似文献   

12.
远眺,吴安臣印象我始终认为,大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地处滇西要冲的大理,仿佛是一个驿站,用它的山水和田园,为每一位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一个不让心灵孤独的所在。与大理的地理位置一样,大理的作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沉静而淡泊的风气,不喜张扬,更不喜欢拉帮结派、划地抢滩。每一位作家都似乎怀着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理,去接纳州内外不同地域的作家们,因而在全省文学界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这样的情形,使得大理作家群落中的每一位作家,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各地的作家都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们,喜欢他们,乐于与他们亲密无间地相处。吴安臣是我多年的挚友了。第一次见到吴安臣是在几年前,我去大理参加滇西笔会,  相似文献   

13.
打开谷歌地球软件,放大这片区域——拉丁美洲苏瑞自然保护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翠的绿洲,环抱于一片片遭受重创的雨林之间。这里,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苏瑞部落,是原住民派特人的家园,如同一颗古老的明珠,绚丽光芒绽放在巴西热带密林的深处。然而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随着西方人的入侵,部落急剧衰落,派特人几度濒临绝境。  相似文献   

14.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不是李清照笔下的江南,是高原江南,大理西湖湿地。梦一样的水乡,高原上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清波荡漾里放歌。秋风起,秋水盈、秋草黄,越冬的水鸟在大理诗意栖居。白鹭是不必说的,它们早已将洱海流域视为自己的家园,在洱海的滩涂地,在大青树的枝桠间,在苍山与洱海间的平畴沃野中,在洱海畔的  相似文献   

15.
老家(二题)     
陈秀兰 《大理文化》2011,(10):44-48
塘子一片宽广的水域,碧蓝澄澈,深不见底。有时,水面异常平静,阳光洒在水面上,跳跃着点点金光。有时,平静的水面突然波涛汹涌,层层浪花拍打着岸边,卷起成堆"雪"。有时,平静的水面突然卷起水浪,形成几个数米高的水柱,像听到激昂振奋旋律的音乐喷泉,在狂吼,在欢庆。有时,  相似文献   

16.
缘本无名     
左了 《大理文化》2014,(6):46-47
正与无名的相识,是在2014年的春天。无数次去了古城,这个让无数文人墨客心心念想的地方,一看到那些老宅和老院,就感觉闻到了浓浓的烟火味道。那落花飘香的遇见,从玉洱路上往北开始,拐进一条几十米长的青石板路,两旁有灰瓦石墙,桃柳弄巷。在石板路的尽头,右转,很容易就看到了"无名客栈"的字样。推开一扇玻璃门,正面是一个修长的吧台,上  相似文献   

17.
爸爸,我爱你     
一个男人正在擦拭他的新车,这时,他四岁的儿子捡起一个石子在车子的侧面划了几条痕迹。盛怒之下,男人抓起孩子的手狠狠地击打起来,丝毫没意识到自己手持的是扳钳。在医院里,由于多处骨折,孩子失去了右手的五指。看到父亲痛苦的眼神,孩子问道:"爸爸,我的手指什么时候能长出来?"男人心如刀割、无言以对。他回到自己的车旁,冲着车狂踢不止,之后,他瘫坐在那里,抬头  相似文献   

18.
有不少非历史专业的学生,希望我们这些当教师的能够推荐一些史学入门类书籍,我有点犯难。好书如此之多,任何人的眼光都是有限的。而且,推荐书目,总有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的嫌疑。尤其在读书方面,见仁见智,如果争论起来,恐怕谁也难以说服谁。比如,我可能喜欢金庸的武侠,但在有些先生看来,金庸的那些玩意儿,根本登不得大雅之堂。我不大喜欢某些所谓哲学家的神神叨叨,但可能有人却会觉得那里面才有真学问。这就好像看电视剧,我看见韩剧就直打哆嗦,避之不及,而我女儿却一看韩剧就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即使是两个人同样喜欢一本书,但喜欢的理由却…  相似文献   

19.
吉普赛人也叫茨冈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普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他们则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总之,吉普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经专家考证,他们是以游荡为生活特色的一个民族,原住印度西北部,由古代印度的多姆族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20.
花香雨季     
蔡菜 《大理文化》2013,(3):29-33
一栀子花在夏季开放,那个季节,塘河村的上空总是飘溢着淡淡的清香。塘河村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水乡一个偏僻的小村,这里远离县城,沟渠交织,河荡相连。没有一条能开汽车的路,人们进出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只有紧靠东边的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塘河,在终日不停地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风霜雨雪,还有偶尔从河上驶过的吨位不算大的运输船响起的汽笛声,才能给这片还不富有的土地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