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汉字趣谈     
<正>四百八"旬"甲子■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中的"旬",字形上方为一个交叉的记号,代表从这里开始,然后向下弯曲回转,代表回环往复。金文中,加了一个日,表示这是每天的周而复始。古时度量时间,采用干支纪日法,每十天为一旬,每一天对应一个天干。将天干甲的字形进行拆分,然后循环一周,便可以得到"旬"  相似文献   

2.
字源解说马,甲骨文■是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动物形象。有的甲骨文■用大眼■借代口、眼、耳构成的头部■。造字本义:善跑的力畜。说文解字马马,一种会昂首嘶鸣的动物,勇武无比。因此,"马"字的字形像马头、马鬃、马尾、四足的造型。所有与马相关的字,都采用"马"作偏旁。  相似文献   

3.
神奇汉字     
<正>"言"的甲骨文字形,像从嘴里伸出舌头的样子,上面的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说出的话。它本来的意思就是言论、语言。"犬"的金文字形,像一只头朝上、尾巴朝下的狗的样子,它本来的意思就是狗。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中的"车"字,有的字形上下分离为二,如■,本文运用歪曲透视法,并结合考古所出土的古代车辆实物证据,对字形中的上部分试做新的探讨,认为字形并非分化的结果,■中的■为衡,■为轭,■则为连接衡与轭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和金文“人”字像一个侧立的人形,这个人还向前伸出了他的手。隶书以后字形变化较大。楷书“人”字两笔的下端竟像是人的两条腿了。  相似文献   

6.
神奇汉字     
<正>"母"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朝左跪坐着哺乳的女人。"母"本来的意思是母亲,后泛指女性长辈,又引申指雌性或根源。"分"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外面是个"八"字,中间是一把刀,意思是用刀把一件物体剖开。它本来的意思就是分开、分离。  相似文献   

7.
字是一个象形字。早期的字形突出了大象长长的鼻子和宽厚的身躯。我国中原地区古代气候温暖,曾经产象。象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早期图画文字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形象,显然是一只人手正在指挥驯化了的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的样子。字的本义是“作”。为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 (繁体) (简体)“象”和“为”@李乐毅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的“爽”字是个会意字,它像一个人双手拿着火把,表示明亮的意思。金文的“爽”寄是个“大”字——也就是“人”字形,腋下有两个火球状的图形。  相似文献   

9.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友”字的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金文和小篆都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只是字形变化较大,至楷书已难以看出“友”字原形。“友”的本意为朋友、友好。《说文》提到:“友,同志为友。”“友”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10.
神奇汉字:春     
<正>【字源解说】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种子萌芽扎根。春,甲骨文■=■(林野)+■(太阳)+■(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金文■将字形简化成"草""屯""日"三形会义:■=■(艸,绿草)+■(屯,生根发芽)+■(日,暖阳),表示暖阳暖风催生遍地绿草。  相似文献   

11.
常用字辨证     
古代汉语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衣”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一件上衣的样子:上端是衣领,两侧是衣袖,底部是下摆。“衣”旁的字大都与衣服有关。用于左偏旁时作“衤”。原来是祭祀用的石制的供桌,甲骨文呈“”形或“”形,金文之后演变为“”(音qí,...  相似文献   

12.
神奇汉字     
<正>"月"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轮弯弯的月亮。[举一反三]"月"字后来做了偏旁,凡是"月"字旁的字都和月亮及时令有关。比如朔,本来的意思就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朗的意思是月光明亮,月色不明就用朦胧这个词表示。有的字是月字旁,但它是和肉或身体器官、内脏等  相似文献   

13.
<正>甲辰龙年,让“龙(龍)”字成为热点汉字。本文就来说说“龙(龍)”及以“龙(龍)”为偏旁的字。壹“龙(龍)”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最早的“龙”是甲骨文,字形像兽首蛇身的动物,头顶上还有“辛”字饰物。金文和甲骨文字形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小篆则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部分,在“龙身”上加“匕”加“彡”,表示龙有利爪、背上长鳍。  相似文献   

14.
"無"形体考     
关于“無”的字形演变,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试图通过甲骨文、金文、简帛、碑刻等出土文献的文字资料,从字形、字义上对“無”追根溯源,期望能理出它的脉络,还“無”一个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崔元 《现代语文》2006,(7):121-122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l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就暴露出许多错讹,因为小篆的字体变化使许多字已经失去了造字之初的形状,误导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因此研究汉语的词义应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甲骨文字形非常不固定,到了金文中汉字字形开始渐渐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在戴家祥《金文大字典》的基础上,从金文中的言部字入手,分析言部字的造字原因和本义。“言”部字构成的也是一个语义场,但相比于各个时代的整个总语义场,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这部传统文字的奠基之作,上可以考证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和意义,下可以阐明隶书行楷的发展及流变。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它的叙文对于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文献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照《说文》之序,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对《说文》重文中的籀文、或体以及字头小篆作了字形比较,明晰了各字形的构形方式。可知,籀文和或体在形体和构形方式的不同特点:(1)在形体上,小篆或体的字形线条较匀称,籀文则略显肥圆;小篆或体比籀文更加简明、齐整,有的是对籀文直接或间接的省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2)在构形方式上,小篆或体把一些以象形、会意构形的籀文字形通过增加部件或更换部件转换为形声字。通过比较籀文和小篆或体,可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字形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19.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20.
“豕”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体有许多形体,我们把“豕”字横过来看,真能发现它清晰地保留着猪头、长鼻、猪身、双脚和猪鬃的影子。甲骨文中另有一个“豕”字,系与“豕”为同一体,仅在腹部多一短画,这短画表示雄性生殖器。故豕豕同义,“豕”为公猪,“豕”为母猪。两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