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壮大书评队伍,培养书评骨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92年5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国防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书评骨干培训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秘书长王大路主持了培训班的全部活动。来自全国各地30余家出版社和部分省市书评学会的骨干参加了学习和研讨。这次培训活动采取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开门办学的方法进行的,培训期间,学员们既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有关书评理论和写作  相似文献   

2.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评界的一场大聚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99年10月17日在北京韬奋中心的“出版之家”举行。七十余位出版社的领导人物、知名学者、书评家济济一堂,听取了工作报告,选举了学会新一届领导机构,讨论丁书评事业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中宣部出版局局长朗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卢玉忆参加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宋镇铃主持了会议。学会秘书长王大路代表学会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十年历程,总结了学会承办中国图书奖、出版《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和加强书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审和高等学校的两位讲授书评课程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他们的书评理论著述,那就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编审著的《书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编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和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主编的《书评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特点是作者们都力图用章节式版块来构建书评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而全面探讨书评历史和发展、书评理论和方法、书评写作和工作的学问,甚至有志于奠立整个“书评学”的学科地位。这些著述的作者们各以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书评实践,殊途同归,共同思考着书评的学术问题,自觉地为当代中国的书评事业添砖加瓦,其精神是可嘉的,成果则是极其可喜的。 分析这三部书的书名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三书书名分别由“书评”、“学”和“概论”这三个词排列组合而成,以致于稍一不慎即  相似文献   

6.
美国畅销书的营销手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 《编辑之友》2003,(4):61-62
美国畅销书的营销手段似乎在国内被经常采用,但其规模和影响却不可相提并论。中国有像 《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一样有影响的排行榜吗?有像《纽约时报书评》一样权威的书评报刊吗?有全 国知名的书评家吗?有像奥普拉·温芙瑞一样能够捧红一本书、救活一个出版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吗?  相似文献   

7.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成立大会于1989年4月20日在北京辽宁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长期开设书评栏目并有影响的报纸以及全国性书评杂志的代表、全国书评骨干、新闻出版领导机关的有关同志共62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在认真、热烈的气氛中通过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章程”,产生了中国书评学会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唯一的一家连环画专业出版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诞生的时候,连环画事业正处于低谷。您恐难以想到,这家中央一级、而且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书籍的出版社,至今还用着别人的地盘儿。在一间空间不大、陈设简单(连电话也没有)但却清静整洁的房子里,记者采访了副总编辑陈惠冠。中国的连环画事业起步于本世纪20年代。连环画,并不仅仅是“小人书”,有人往往对其抱有“连环画难登高雅之堂”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几乎是踩着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复兴的步伐,我国的读书(书评)杂志和报纸“读书(书评)版”层出不穷,为推进著作者撰写优秀作品、出版者编印图书精品、读者选择优良读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舆论督导,从而为新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期刊杂志的“书评(读书)栏”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卓然一军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能低估。80年代前期,我们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是很难找到书评文章的一席之地的,当日还有一些杂志以“本刊不发书评”而自诩,至于在《征稿启事》中公然要求作者免投书评稿件者也所在多有。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情形则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积极倡导学术书评(专业书评)的风气和切实提高书评的学术质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当代中  相似文献   

11.
金秋北京,书是最俏的商品: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书展、北京市书展、特价书市、三联书店韬奋图书中心的试营业——将首都文化市场点缀得花团锦簇。然而,一个鲜为人知而又别开生面的“微型书展”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室里悄悄拉开帷幕;北师大中文系编辑学专业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合办的“北京市出版系统岗位培训班”正在举行,接受培训的各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们,将各自编辑出版的图书带进了大学课堂,办起了琳琅满目的“微型书展”。  相似文献   

12.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书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书评难写,难就难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碍于面子,有许多话不得不绕着弯子说或者干脆不说,如此则写出的书评便失却了锐气和风骨。好书评的诞生有时会让书评作者付出人际关系渐行渐疏、朋友越来越少的代价,所以书评在中国一直很难健康蓬勃地发展。网络书评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批评家们可以在网络面具下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方面保持了书评的独立品格,有利于提高书评质量;另一方面为书评作者赢得了较大的自由表述空间,更使书评走向大众,充分发挥其对读者和出版社的影响。网络书店、读书论坛、出版论坛的出现,为专业书评的传播提供了广…  相似文献   

14.
出版工作的发展,呼唤着书评事业的兴隆。然而,书评工作本身存在的“三难”,即写书评难,组织书评稿件难,发表书评文章难,则是书评的误区。走出误区,是书评工作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奖”发奖大会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议于1988年9月14—15日在北京辽宁饭店隆重举行。来自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出版社代表、书评专家和骨干,以及在京的书评刊物代表共九十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芮杏  相似文献   

16.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编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灯光下,又忙碌到深夜。不是读书,不是写作,也不是审稿,而是批阅应聘者的“作文”——每人即兴写出的一篇书评。封建社会推行科举制,以文取士,写一篇锦绣文章便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皇帝老倌儿一时高兴,肯把未出阁的姑娘下嫁,还能弄个驸马当当,做一个人人羡慕的“东床”。我们则不同,首先,咱不是皇帝老倌儿,而是小小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爱书吧”——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它凝聚着这位伟大文学家对于书与人生价值的深切领悟。然而一部好书的价值在生活中的充分实现,却离不开书评。书证为出版事业的繁荣所必须。我们常用“反馈”这个词,人所以能够超越于动物,与人的高度发达的反馈机制是分不开的。而书评工作正是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反馈机制。一本书出版了,社会效果如何?读者的接受情况怎样?这是出版工作者需要知道的;及时地组织评论,对好的图书给予鼓励、表扬,对不好的进行批评,对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各高校都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在对干部培训的主要基地——党校却忽视了这一基础教育。信息社会对干部的要求表明,在党校对学员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独上红楼——九面来风说红学》,梁归智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我不善于写书评,也不愿写书评,因为以个人之见来轻量妄议人家的著作,心里总觉不甚安然。可是这回要破例了——所因何故?就是既然见了《独上红楼》(“梁归智红学三书”之一)这本好书,不说几句话,向读者推荐,只顾独自欣赏,岂不也是一种“自私”的事情?做人治学,首  相似文献   

20.
重拾学术文明:萌芽中的图书馆学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图情专业的著述出版不可谓不多,称其为“历史最好时期”也并不为过。但真正在业内取得共识的不多,至于有社会影响的就难找了。平时与一些教师学生、馆长馆员聊书,很难遇到一本多数人都看过且有印象的专业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多样,但专业书评的取向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多数书评者注重于介绍而非评论,因此一旦已有书评发表则不愿再评。在许多领域常见的“好评如潮”或“恶评如潮”,难现于图情学科。去年春天,本刊王宗义副主编曾经在北京机场边的一个宾馆内,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图情专业文献编辑室的宋安莉老师等讨论过《图书馆杂志》与专业图书宣传的问题。当时曾经有过不错的设想:出版社及时向杂志通报出版信息,出版社、杂志与作者一起寻找合适的书评人,以较快的速度在杂志上推出书评。但真正到我们具体操作的时候就挠头了。各种信息的对接,缺乏良好的方式。本期所评的两部书都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表达一个意愿,就是本刊希望通过与出版社的合作,增强优秀学术专著在专业内的影响力。也希望将有专著出版的作者能通过出版社或直接与我们沟通,以达到出版社、杂志和作者共同谋划书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