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增多态势,在当前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加,女性未成年人、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增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涉案类型相对集中、犯罪目的模糊、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集团化、犯罪技术智能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到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有效打击、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涉案类型相对集中、犯罪目的模糊、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集团化、犯罪技术智能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到: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有效打击、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性质恶劣化、涉案类型相对集中、犯罪目的模糊、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集团化、犯罪技术智能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做到: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收集信息,及时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道德教育;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有效打击、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道刺眼的社会风景线.据悉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已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而且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危害性有所增加,杀人、抢劫、强奸等恶性伤害案件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的一大病症,前几年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成年人犯罪占到全国整个刑事案件16%之多。在判决的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中,建国初期占全国罪犯的1%,20世纪70年代末占4%,进入90年代后已增至7%左右,据前几年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有10名是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某沿海省份近几年抓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比例超过20%,据该省少年管教所统计前几年该所在押犯已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2倍多,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深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做好早期预防的对策与措施,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不利因素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深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做好早期预防的对策与措施,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的不利因素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不断增多,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已被称为当今世界继环境污染、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只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专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其次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最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加爵案再次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控制理论历来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理路研究的重要范式;笔者尝试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建构青少年犯罪变量模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无期徒刑配刑存在诸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处:刑罚结构偏重,涉及无期徒刑的罪名过多;过失犯罪配置了无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配置了无期徒刑。对此,应优化我国的刑罚结构,禁止为过失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配置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13.
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质的不同。因此,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也应与普通刑事政策有所区别。明确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才能使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制定不偏离方向。研究当前国外对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明确我国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犯罪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诸多原因中,文化无疑是直接或间接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根源。由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应对现实社会中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文化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文化的视角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了成因研究,论述了不良文化产生的根源及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少年犯罪不断低龄化,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善非刑处遇措施两种应对方案。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违未成年司法改革的轻缓化政策指向,非刑处遇体系的立法构建远水难解近渴,现实而紧迫的应对措施应当是实现非刑处遇的司法化。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刑事法律界所关注.如何有效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订、完善预防、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关法律制度,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环节.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应当借鉴国际社会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立法的成熟经验,在实体上,修改或者补充刑法,建立专门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体系;在程序上,修改刑事诉讼法,设立适用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程序;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上,进一步强化、完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犯罪预防及其治理的综合性立法;在司法体制上,确立少年法庭体制.  相似文献   

17.
大连13岁未成年人杀人案折射出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社会问题。反观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具有无法有效防控低龄未成年犯罪、“一刀切”的制度过于僵化、各方利益难以平衡且难以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问题。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域外英国、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立法层面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并在实践层面完善配套措施以保障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作为共存于家庭和社会的两大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控措施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的“第三公害”,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找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Sever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ild maltreatment on juvenile justice involvement and future criminal lif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other forms of adversity, beyond abuse and neglect,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criminal persistence. The effect of early adversity on psychosocial problems is underexplored, particularly in juvenile delinquents. This study, using the Childhood Adverse Experiences (ACE) questionnaire, a tool accessing the exposure to different types of abuse, neglect and serious household dysfunction, explored the role of each adverse experience on juvenile justice involvement, persistence in crime and psychosocial problems during young adulthood. A Portuguese sample of 75 young adults with official record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2010/2011, and 240 young adults from a community sample completed ACE questionnaire and measures of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Seven out of ten adverse experienc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prevalent in young adults with juvenile justice involvement than in the community sample, after matching the ma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juvenile justice involvement and criminal persistence during early adulthood was sexual abuse. Dimensions of child/adolescent emotional maltreatment and a mental illness in the household predicted a set of psychosocial problems in young adulthoo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early adversity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juvenile justice involvement, criminal persistence and psychosocial problems.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each experience has a different role in this proces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creen, prevent and stop serious adversity. Future scientific dir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ie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