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其形式多样,成为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报道体裁不约而同地在各地报纸副刊中异军突起,这就是“生活方式报道”。它的出现,是新的经济体制下报纸对社会生活敏感反映的必然结果,扩展了副刊的题材内容,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报纸副刊的演进速度可以说是飞快的,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以都市生活类报纸为代表的现代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使报纸副刊理念与传统报纸副刊理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是一种“大副刊”,除了传统的综合性文艺副刊以外,它还包括大特写、讲述、各种专刊、周刊等,其内容无所不包,通俗易懂,其受众层面也逐渐扩大。大众化报纸副刊的出现,丰富了报纸副刊的内涵,给报纸副刊注入了新的血液。然而,现代大众化报纸副刊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有几个辩证关系是副刊编辑不得不面临和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近一、二年间,报纸副刊版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惹眼的是“周末版”席卷全国。这种具有副刊性质的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社会版、休闲版以其杂志化的面孔,出现在各地报摊上,而且还颇受欢迎。正版报纸即使是摆上报摊无人问津,而以周末版的形式上摊,保险立刻销路大增,如果再有一、两篇叫座稿件,洛阳纸贵也并非天方夜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传统的副刊观念受到挑战,原有副刊载体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变革。从内容上看,虚构类作品让位于纪实类作品,文学性服从于新闻性。这已经成为副刊发展不可小视的一种潮流。从形式上看,诗歌、小说之类作品逐步减少,纪实文学、深度新闻大量增加。这也是副刊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种趋势。可以有充分理由认为,今天的副刊已经从纯文学副刊样式中走了出来,由附着一族变成富有个性的一种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内容丰富多采,其形式多种多样,成为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报道体裁不约而同地在各地报纸副刊中异军突起,这就是“生活方式报道”。它的出现,是新的经济体制下报纸对社会生活敏感反映的必然结果,扩展了副刊的题材内容,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因而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但是,“生活方式报道”在我国毕竟还是一种较新的文体形式,人们对它还缺乏清晰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的操作规范,从而局限了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生活方式报道”的定义、它对我国副刊发展的影响及作用等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中,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从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获得金奖的作品中推荐了12件作品参评,其中有6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中,其中参评的杂文、散文质量仍保持一贯较好的势头,精品迭出,报告文学、特写也呈提高的趋势,佳作不少,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报纸副刊的现状。由于名额限制,只能优中选优,许多优秀作品没能上榜,留下不小的遗憾。 新闻是对社会生活最真实,最生动、最敏感的反映,作为报纸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作品也不例外。获奖的作品虽分属…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文学树”上的一支绚烂的奇花。它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表达方法又不拘一格,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唱和。报纸的文艺副刊是发表散文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园地。报纸副刊上的散文作品,与其它书刊上的散文作品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报纸副刊散文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即新闻特征、纪实特征、地域特征、短而精的特征。新闻特征我国报纸副刊是随报纸的诞生而诞生的,它一开始就以新闻为骨肉,奠定了新闻副刊的基础。“五四”时期,我国饮誉报坛的四大副刊——《晨  相似文献   

8.
报纸周末版,俗称“周末刊”或星期天刊。“周末版”通常以社会特写和生活、文化副刊为主,在内容上同母报保持一定的距离。“周末版”现已成为报纸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小特区”。  相似文献   

9.
报纸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几年来,报纸副刊越来越受到文化消费群体的关注、读者的喜爱。这与副刊作品更加接近现实,贴近生活,靠近读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副刊散文则因为能更迅速敏锐地反映社会变革,和应生活节奏,折射心态变化,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报纸副刊一直青睐散文,副刊散文的盛衰又往往受到社会环境、文坛景况的影响。这两年报纸副刊散文红红火火地兴旺起来,并非只是在原有格局上“增其旧制”,还出现了新的走势:一是取材趋向平民化,在多层次观照社会、描绘“寻常百姓家”、抒写悲喜人生等方面有了突破,赋散文“登堂入室”以新意;二是作者呈现民众化,而且不少新人涉足散文创作,为的是借此倾诉在普通生活、艰辛跋涉中积累起来的体验,将其作为审视人格力量和显示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尽管他们无意当“文人”、挤“小道”,仍然为副刊散文送来清新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露角新荷──报纸副刊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张雅安进人九十年代,尤其是近一、二年间,报纸副刊版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惹眼的是“周末版”席卷全国。这种具有副刊性质的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社会版、休闲版以其杂志化的面孔,出现在各地报摊上,销路大增,而且还颇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想从报纸副刊文体的变化上探讨一下报纸副刊改革的态势。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近年来报纸副刊文体形式的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报纸副刊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形式,这些形式无一不属于文学式样。因此,我们的报纸副刊也多叫文艺副刊,报社管理副刊的部门也多叫文艺部。它的命题和职责都很明确,是报纸中负责编发文艺作品的地方。那时报纸文艺版,是报纸中的文艺。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副刊中的这种“文艺”特征在明显减弱,而其“新闻”和“娱乐”特征则大大加强,原有的副刊版面和格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特征,于是扩而张之的“周末版”、“星期刊”则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副刊版面也被大大地改造了。它们被改造和扩张的共同点是:不再仅以副刊原有的那些文体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代之以更新颖、更写意、更酣畅、更真实的装潢走向社会、人生和市场。有趣的是,这种文体的变化还带来了报社机构名称和版面名称的变化,“周末版”、“星期刊”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副刊”,而且大有比叫一般意义上的“副刊”更时髦、更新潮;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副刊,也不再使用“文艺”两个字,不再叫“文艺部”而改称“副刊部”或“综合副刊部’了。这实在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副刊同行来说,不管你有意无  相似文献   

12.
报纸拥有最广泛的读者,读者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它既要有适合大众化的内容,也不能缺少高品位的东西.一般来说,报纸的读者面广,总体上文化水平不很高,很多的文艺副刊的编者力求更多的读者成为副刊的读者,所以就不能不考虑努力适应报纸读者的一般文化水平,尽可能大众化.但文艺副刊的大众化,并不等于通俗化,因为读者群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都相差得很悬殊,要求所刊文章、作品都做到雅俗共赏,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读者成为报纸受众一族.随之而来的是诸如"乡村文化"之类的内容成为众多报纸,尤其是农民报以及面向农村发行的科技报等涉农类报纸副刊发展的方向.涉农类报纸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读者的文化生活,但相对于比较匮乏的农村文化设施、文化阵地来说,涉农类报纸副刊的内容设置更应该着眼于对整个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副刊,指的是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这种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独有的特色。我国的副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两个世纪。最早的副刊性文字当属1861年11月于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创刊不久,就有随感、杂谈之类的短文断断续续出现。至于最早的副刊,则是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自1897年11月24日起逐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用专门版面来集中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消闲性质的作品。发展到今天,副刊已成为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今信息时代,报纸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王莹 《新闻窗》2006,(5):87-88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副刊历来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对副刊文化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以往那种纯文学的老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读者的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他们不仅需要获得外在的感官审美愉悦,还对报纸副刊多了一种“获益”心态,他们期待从副刊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  相似文献   

16.
去年10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经中宣部、民政部批准,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会,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与加强,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人民日报等单位和部分省报的主管领导组成。这无疑提高了研究会的权威性,增强了副刊研究的学术性,也是更好地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主要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对报纸副刊采编人员的新鞭策。当前,办好报纸副刊已成为全国报纸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陈炜 《现代传播》2001,(4):35-36
根据《辞海》的解释,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因区别于作为报纸主要内容的新闻版(正刊),故名。中国报纸副刊最早是以“附张”的形式出现的,第一张副刊是 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创办的附张“消闲报”。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最早的报纸副刊“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百多年来,报纸副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作用、地位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副刊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人们已习惯地把它看成是正报的延伸和补充,而井不注重或忽视它本身的新闻价值。直…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最初,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副刊形式也在进行着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余玉 《编辑之友》2015,(3):104-108
五四时期我国报纸副刊实现了从消遣性向公共性转型,为我国报纸副刊奠定了光荣传统,对副刊良性发展影响深远.五四副刊在形式上通过公共栏目设置、开展平等对话、进行公开争鸣和开展民意征询等方式,为五四知识分子构筑“公共话语空间”;同时,在内容上通过加强公共议题讨论和私人话题公共化处理等方法凸显副刊公共性.五四时期副刊公共性也有其历史局限生,即副刊构建的“公共空间”很不完善、学理与趣味之间失衡以及副刊“半公共性”与“伪公共性”出现,销蚀了“公共论坛”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副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副刊内容有小说、诗词、戏曲等。对于广义的副刊,一般来说是指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在这里,我们说的是广义的副刊。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和厚报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