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赣南客家形成于第二次汉族大迁徙(唐末到宋代),赣南客话亦在此时形成。在第三次汉族大迁徙中(宋末到明初),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继续向南迁徙,到达广东东部和北部,使得广东东部和北部成为客家聚居的地区。广东东部的梅县是纯客住县之一,梅县话一向被当作客家方言的代表。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赣南客话与梅县话既保持着较大的内部一致性,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赣南的寻乌县是客家方言比较集中的县  相似文献   

2.
三明地区的客家方言民俗语汇,内容上反映了生动的客家生活习俗,体现了强烈的客家文化主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客家地域色彩,充满客家人的智慧和情趣;形式上显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方音浓郁。三明地区的民俗语汇普遍反映出青山特征、理学特征和移垦特征,而移垦特征在客家民俗语汇中尤为显著。它与赣南、粤东的客家民俗语汇存在差异:赣南更多表现为走出围垦与回流的特点,粤东则更多地表现出漂泊的海洋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赣南地区客家居民食用植物种类、食用方法及植物崇拜和信仰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共记录了赣南客家食用植物57种(属于31科),其中栽培的32种,野生的有25种,并对赣南一些蔬菜植物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赣南客家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其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赣南地区的语文课堂若能利用好这一地方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客家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入可以从强化语文教师自身的客家文化意识、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编写地方性教材及利用好其他辅助资源这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赣县客家岁时体育作为客家一种特有的时代产物,是赣南客家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赣县客家岁时体育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赣县客家岁时体育具有鲜明的宗教民俗性、继承性、节日娱乐性、时代性、宗教性及实用性等特征.此外,赣县客家岁时体育还对推动赣南地区现时代的文化、经济快速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赣南客家礼俗与方言中的委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禁忌原则导致委婉语的使用,这在赣南客家方言中主要有五种形式,即语词换用、谐音套用、韵语沿用、反语效用、隐喻暗用等,这与客家礼俗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客家"一词的产生大概在明末清初,《广东通志》卷九十三《舆地》引《长宁县志》"当地相传建县时,福建来此者为客家",又引《永安县志》"自江、闽、潮、惠迁至者名客家"。"客家"本来指明末清初广东中部地区的土著人对由闽、粤、赣交界地迁出至本地落户的移民专称,后来泛指所有操客家方言的人。  相似文献   

10.
何明清  王长兴 《文教资料》2006,(27):175-176
客家是中国汉族民系中一个独特而又稳定的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主要特征。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词的音调,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方言对研究中国汉语言及世界语言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客家特征词,谚语和独具客家特色的“三句半”出发浅谈客家方言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客家古文是流行于赣南地区的曲艺形式。关于客家古文的渊源,一直未有可靠的说法。文章以客家先民南迁始发地的传统音乐为参照物,与客家古文进行音阶类型、旋法、音调特征、调式类型等音乐形态各方面的对比,对其源流探寻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 ,文化的载体。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我们研究客家历史文物的最重要的依据。本文从四个方面 ,运用客家方言的事实来证明客家历史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南下进到赣南山区。但是,大批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则是在唐宋时期,他们成为了客家民系的直接源头。元、明时期,江西中部的一部分姓氏又先后迁入赣南,他们与先期的姓氏相融而成为"本地人"(又称"老姓氏"或"老客家")。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赣南(他们又被学界称为"新客家"),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相似文献   

16.
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赣南客家话作为赣南客家人的主要交际语言,不可避免地映照出客家化的部分内涵,折射出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对客家化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客家方言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温昌衍     
《嘉应学院学报》2009,27(4):F0002-F0002
温昌衍(1971-),男,江西石城人。现为嘉应学院文学院(客家学院)教授、副院长,客家方言研究所所长,嘉应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外聘研究人员。1997年毕业于南昌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嘉应大学中文系任教;200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厦门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8.
音乐艺术最自然、最早产生的要素是节奏及其韵律。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的山歌,多用客家方言演唱,至今仍深受海内外客家人的喜爱。其歌词和曲调均具有鲜明的特色,而隐藏其中独特而丰富的节律美往往被人们忽视而很少被研究,其实,无论从歌词的内容、形式和曲调的节拍、节奏及曲式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客家山歌既自由又严谨、承古风富浪漫的节律美。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源于身体活动,生产劳动、祭祀神明的活动仪式和军事训练,其主流是来自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畲族、瑶族等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客家先民具有崇文重教尚武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的声母[n],对应普通话中的声母[z]、[n],以及少数的零声母;与梅县客家话不同的是,大塘没有[η]的发音。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赣方言影响下向简易化、统一化发展。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发音对该地区人学习声母[z]、后鼻韵母[η]不利,但鼻音、边音不相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