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的焦虑和孤独感问题比较突出,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发现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焦虑和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个体身心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学校教育以及学习状况等可预测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状况。后续的研究应该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对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等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以及社会支持、自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根据研究结果,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交焦虑间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4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社交焦虑均与自我意识呈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孤独感,而且通过自我意识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建议重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注重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多以城市儿童为被试,对农村儿童关注较少。为了弥补这个研究的缺陷,选取了160名小学3-6年级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sher等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孤独感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儿童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最高,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由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教师协同研发的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成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Asher Hymel、Renshaw在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孤独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儿童孤独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江苏某层210名留守儿童和222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低龄时尤为明显;②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③积极应对可以有效缓冲社会支持不足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存在调节效应;④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孤独感之间均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30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对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2)父母中只有一方外出的儿童,其与外出父母的通话与亲子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不显著,但亲子关系与孤独感相关显著;(3)对于父母都外出的儿童,与父母的通话与亲子关系存在显著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通过通信工具,减少留守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学习一向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发展心理学注重事实研究,教育心理学则重视促进与改变事实的研究。但从儿童学习以及成人对待儿童学习的现状来看,人们重视经验、依循常规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无论是发展心理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它们还较少被作为儿童学习指导的理论依据。由此,儿童学习中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学习的实效性问题、儿童学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问题,都常常处于盲目操作之中。本文尝试从发展与教育心理的角度来对儿童学习的一些具有共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新的探讨,希望能有益于我国当前儿童学习…  相似文献   

9.
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以3-6年级留守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性别变量上无显著差异。(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高于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无显著差异。(3)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的差异显著,随着年级升高,孤独感得分随之降低。(4)3-6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总体社交焦虑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总体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联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通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部分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为此,有必要在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期为个体身体成熟、心智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深刻理解儿童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笔者就儿童心理学中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轨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儿童发展的视角,首先阐述了儿童剧教育活动的由来;其次,依据多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儿童剧在幼儿心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讨论了儿童剧在不同年龄段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指出这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价值尤为重要。针对儿童剧的特点,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剧对儿童心智发展及关键经验获得的作用机制,并以莺莺艺术幼儿园多年儿童剧探索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在幼儿园进行儿童剧教育活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执行性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执行性功能是指为达到未来目标而保持适当的问题解决定势的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章简要介绍了儿童执行性功能的概念、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年龄发展等问题。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儿童执行性功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是当前孤独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成果对儿童孤儿症的预防与治疗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当前儿童孤儿症认知理论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心理的特点,以及认知心理干预法,提出孤独症儿童认知心理理论应用中应注意和强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受整个心理学认知发展趋势的影响,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使这个领域重新成为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介绍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如何分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其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论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321名初中生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与调查.结果: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母亲的过于干涉、过于保护呈显著和非常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于干涉、过于保护是消极的教养方式,阻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是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predict children's loneliness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growth curves from changes in their peer victimization status. Toward this aim, 388 children (193 boys, 195 girls) were interviewed at five points: as children entered kindergarten (in the fall) and spring of kindergarten through third grade. At each assessment, data were gathered on the frequency of children's peer victimization and degree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Groups were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iming and duration of children's victimization status.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was used to test several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victimized children's growth curves. For instance, consistent with the Onset Hypothesis, the trajectories that emerged for children who moved from nonvictim to victim classification showed increasing levels of loneliness and decreasing social satisfaction. In contrast, findings for the Cessation Hypothesis were mixed, which suggests that children moving from victim to nonvictim status do not necessarily evidenc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oneliness or social satisfaction. The somewhat disparate trajectories that emerged for loneliness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