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词+之+名词"结构是古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结构性质的判定与对"之"的功能认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论衡》的语料分析表明,不论该结构里的动词是什么性质的,"之"都只能充当间接宾语,即该结构是一个"动·宾·宾"性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3.
以"走西口"等短语为例,根据生成语法功能范畴假设,"V_(不及物)+NP"的生成可以实现为由方位范畴扩展轻动词引进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并指派处所宾语的题元角色。现代汉语中,"动词+介词短语"的划分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将"动词+介词"分析为动介复合词;有些学者则将介词短语或介词分析为补语,并将"动词+介词短语"分析为"动+补+宾"的形式。受"V_(不及物)+NP"的生成机制启发,将"在、向、到"等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语音实现形式,并将其设定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范畴,同时,通过致使范畴和时体范畴来测试方位范畴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4.
贺黎 《考试周刊》2014,(57):12-13
本文从目前已有的对"动+介+宾"结构的研究入手,着重分析"V·向"的词汇化,首先简要分析"向"由动转介的语法化过程,其次从介词并入的角度分析"V·向"结构的词汇化,并从韵律上的语音停顿、表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了"的位置、能否单说、中间能否插入其他成分及语义上的整体性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6.
动词为"给予"和"取得"义双宾句表完整现象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物体转移过程体现出来的,这和一般动作动词表完整的情况类似。既然双宾句表完整,那么必然是有界的,其远宾语前应该能够加数量短语。本文运用完型理论拟构双宾句的完型结构,并通过这个完型结构解释为什么双宾句的远宾语不能是一个表示占有属性的偏正结构。在分析中运用变换理论和空位理论,这些理论有助于在语法分析中发现语义条件和语义限制。本文把双宾句的动词范围限制为表"给予"和"取得"义的动词,正文中的双宾句即指动词为"给予"和"取得"义的双宾句。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跑+NP"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比比皆是,如"跑业务""飞北京""坐板凳"等。"跑""飞""坐"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构成了"vi+NP"结构。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运用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移位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词库表征和语体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类现象主要出现于比较随意的口语中,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省力,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8.
"把+O+VR+L"构式中,"把"隐去的难易程度与其后宾语的生命度、控制度密切相关;受语体的影响,"把"后宾语以短小语块为主;动介式VR与动趋式VR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处所格L在构式中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其隐现的情况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1.
在短语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分析句于成份,避免遣词造句过程中的一些语法错误。 动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大致有下列几种:①“状 动”;②“动 宾”;③“动 双宾”;④“动 补”;⑤“状 动 宾”;⑥“状 动 补”;⑦“动 宾 补”;⑧“动 补 宾”;⑨“状 动 宾 补”;⑩“状 动 补 宾”。要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动词短语中,判断其结构形式,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只要教师向学生揭示它的规律,就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目的。 动词短语的性质是由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决定的。中心词在该动词短语中的位置,决定了该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V到N"中的"V到"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词条的认定颇有难度。通过历时的归总梳理,加之共时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在现今分为两极并形成系列:两动词并列———动+介———动+助———动词("到"为构词词缀)。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11-117
重动句(动词拷贝结构)有一种简省形式,即"V+O+V+的"结构格式,在口语交际中主要用来解释事情的原因。"V+O+V+的"所对应的完整形式是致使性重动句,它们都是主观过量构式。与致使性重动句不同,这种口头释因格式结构简短而凝固,意义焦点明确,所适用语境主要为答话或叙述的后续句。这种格式的使用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另外,"V+O+V+的"格式对"V+O"存在值得注意的选择倾向:容易导致非预期结果的行为更易进入"V+O+V+的"格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安徽太湖方言中的"X+哩+绝蔸"结构表示极限程度义,具有很强的主观化色彩,进入此结构的多是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绝蔸"一词由一个实义动词性词组一步步虚化为抽象程度义的动词,在"X+哩+绝蔸"结构中做极性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古汉语的“为之名”式是动宾结构,或谓“为(动)·之(间宾)·名(直宾)”式,或谓“为(动)·之(其,定)·名(宾)”式。但是,“为之名”式也有可能是状谓结构,即“为(介)·之(介宾)·名(动宾或动)”式。“为之名”式是否可能是状谓结构,这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为之”是不是介词结构。二,名词连接在介词结构(状语)之后能不能用作或兼作动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英语中 break in upon,hold out for,make off with,sit down under 等一类“动+副+介”短语,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动+副+介”短语在结构方面的显著特色,是形态一律。几乎所有这类短语,都由动词加副词,再加介词构成。构成“动+副+介”短语里的动词,短小精悍,充满活力,如 bear,break,carry,  相似文献   

19.
"以"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虚词,经常与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以+N"结构;经常放在动词谓语前面,构成"以+V"结构。"以+N"结构中的"以"是介词,"以+V"结构中的"以",其词性众说纷纭。本文通过与连词"而"的比较以及对"以"的语法分布的分析,论证了"以+V"中的"以"仍然是介词。  相似文献   

20.
从语义指向上看,介词"对"的宾语可以作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这种用法是如何产生的学界一直少有人探究。本文系统梳理了殷商甲骨文、西周铜器铭文中"对"的意义和用法,理清了介词"对"产生的源起结构。文章认为,"对"所带的介宾成分可以成为整个句子动词的受事宾语源于西周时期,其结构是"对"参与的同义隐性双动宾连用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其动词是表示态度和心理评价类的,这与介词"对"的动词源起意义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