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公共性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化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过程中存在着公共性理念式微、教育要素封闭化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境。在此境遇下,我们需要自觉地培养和引领公共价值、搭建和完善公共空间、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价值目标,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视野和公共关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在政治参与热情极大提升的同时,出现了政治参与娱乐化倾向;政治参与由少数精英青年向数量众多的大众青年扩散,参与话题由国防、主权等硬事件向文艺、体育类转变,政治叙事越发成为普通青年的日常叙事图景与娱乐方式的发展趋势;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视觉传播介质、商业文化"、丧文化"等对青年文化影响广泛,是青年政治参与娱乐化倾向的主要途径。根据此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应以娱乐化的内容与生动形象的方式,用新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地引领青年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刺激下,大众媒体逐渐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从而误导了人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大学生身处"泛娱乐化"的文化语境中,审美观念模糊、标准混乱,出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阻碍了他们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成长成才。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审美认知片面、审美感受力肤浅、审美判断力缺乏和审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当加强审美教育,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并合理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日渐成为使用微博的重要群体,微博所承载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大学生"信仰困境"客观存在的今天,尽管微博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干扰,但在增强信仰教育时效性以及培养大学生应对社会复杂现象的甄别能力这两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正确看待微博并利用微博不断完善高校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微博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上网方式、使用时长、表达方式与以往都有较大改变。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平台,其心理认知具体表现为片面仇官仇富与质疑、逆反宣泄、娱乐消遣等。大学生群体对突发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对象、基础以及政府调控都有不同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校德育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物化"倾向,这种倾向降低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桎梏了学生德性的发展.为把德育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当代德育必须实现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人本化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人本化德育要求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与评价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突发性事件频发的今天,很多新闻事件发端于微博,或者微博在推动事件解决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同时,微博又充分显示出其"双刃剑"的反面性,谣言的大量滋生和快速蔓延对突发性事件矛盾的解决产生着更强的破坏力。如何使传统新闻媒体与微博相融合,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微博信息平台的优势作用,是各级媒体在新闻实践中需要审视和深思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微博文化不仅影响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微博文化的德育教育作用应当引起高校德育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运用微博公共平台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探索微博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冲突与融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0.
微博开辟了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新途径和新渠道,提高了新生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但在其参与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新生代大学生微博公共参与的特点与问题成因,分别从政府、高校、微博媒体和新生代大学生角度提出引导其微博公共参与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动机、内容主题、情绪状态等方面,对356位"00后"大学生发布的3266条微博和点赞的1664条微博进行编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0后"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记事和表达",娱乐""生活"和"情感励志"是最常被谈及的内容。整体来看,"00后"大学生追求娱乐,关注社会,崇尚科学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需求,以及较为积极的情绪感受。同时也存在时政意识相对淡薄、逐利倾向明显、人际交往不积极以及情绪复杂多样等特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0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微博是近年流行的一款基于用户关系而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大学生注册和使用微博的比例较高,有一小部分人有微博控的倾向。微博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是大学生扩大交友圈子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发表观点、宣泄心情的重要平台。然而,微博信息的无序性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微博交往的虚拟性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迷失和心理的失衡,大学生过度使用微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法有: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加强对学生的舆论引导,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利用微博对微博控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人表达、获取信息、关注名人和工具价值这些动机对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个人表达是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最重要动因,并且,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理论层面上,研究结论为下一步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提供前提;实践层面上,对微博媒介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微博社区的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新兴的文化形态即"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一百四十字的微博,传递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零散化的个人感悟和以及个人的笔记。而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这种文化形态当中,在这种文化形态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和考验,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本文着重阐述与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以其极强的渗透力,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3G时代,在特殊的高校"微博文化"背景下,审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以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微博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衍生出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微博"敞开化、巨量化、迅捷化、错综化"的传播方式给"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微博的新技术、新特征也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崭新的机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科学驾驭微博工具,抢抓教育先机,抢占教育阵地,抢收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以妈祖微博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从两个向度揭示了妈祖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内容转型新趋势:一是娱乐符号化,包括妈祖专业微博与衍生微博内容的娱乐化;二是产业符号化,即妈祖文化符号向产业符号转化。这些都是妈祖文化媒介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新型网络媒体的重要代表,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何利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下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微博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点,只有对其内涵和特点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透视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必须实现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重构,从而有效地发挥微博这一平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发展适宜性实践是美国儿童早期教育教学模式的主导理论之一,其针对"小学化"现象的提出背景,与我国目前幼小衔接课程中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不谋而合。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核心理念为重视儿童年龄、个体、文化的适宜性。中国现有幼小衔接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为:课程目标衔接越俎代庖,课程内容衔接片面重复,课程组织衔接我行我素,课程实施衔接流于形式,课程评价衔接异同共存。发展适宜性实践对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改革的启示为:课程目标连贯化,课程内容扩展化,课程实施趋同化,尊重多元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