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所谓“不写之写”指的是不明写,通过暗写或隐伏或侧面或间接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这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就有典型例证。曹雪芹借黛玉的眼睛领读者看贾府,从她的视角观察一个陌生的世界。根据黛玉的性情和读书经历来看,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思就有了逻辑支撑。而黛玉的“步步留心”,正是曹雪芹的用心、匠心所在,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都是作者的设计与构思。  相似文献   

2.
一、虚实相生,别开生面——画笔手法的运用曹雪芹写人深得绘画之妙法,常常通过他人之口说、耳听、眼看、心想,远伏近铺,层层皴染,塑造富有立体感的鲜明形象,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后,宝、黛虽未谋面,但在实写黛玉的同时,“得间便入”,虚写宝玉。作者首先通过别人之口“说宝玉”,通过黛玉之耳听宝玉。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去招惹他。林黛玉又自然联想到母亲生前所说的“二舅母生的表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如此先入为主、欲扬先抑之法,给读者造成强烈悬念,难怪林黛玉疑…  相似文献   

3.
丛叔卿 《考试周刊》2008,(22):191-192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的兼具美丽、才情于一身的的女性,她更是小说中唯一的女诗人,小说中林黛玉的诗共有二十多首,是<红楼梦>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葬花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理香家飞燕泣残红”中,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是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生活感受,蓄之既久,发之必烈。使人感到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倾诉内心的情感。吟这首诗的前一天晚上,黛玉听说宝玉被贾政叫去,心中替他忧虑,晚饭后来始红院看望宝玉,叩门时,因晴委正和秋痕在拌嘴,没好气,又没听出黛玉的声音,不给开门,黛玉被怔在门外,回到湘馆,含着眼泪,直坐到二天。次日,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相传是花神退伍的日子,为…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林黛玉的典型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语言来表现的,其语言通俗而不失典雅,率真而稍显尖刻,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所不能及的。从对《红楼梦》语言的整体风格进行论述,引入对林黛玉语言特点的分析;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林黛玉和"红楼"其它女性语言风格进行对比,突显出黛玉语言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香菱学诗》出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48回。黛玉教香菱学习作诗,黛玉用心教,香菱刻苦学,从一个作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竞“新巧有意趣”。这其中,黛玉的‘墩学方法”给抛们的教学带来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诗”这一新的角度来对黛玉作一新的认识。黛玉的诗人气质和小说的诗化氛围构成了诗意的黛玉;黛玉以诗言志,诗是她的自画像,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中的黛玉;诗人的黛玉把自己融入于诗堪称古今无双,形成了永恒的黛玉。以这三方面为中心来省识一下林黛玉的春风面目。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中,读者最熟悉的人物是宝玉与黛玉,最熟悉的故事是宝玉与黛玉的恋爱,那缠绵哀艳的恋歌,一直在读者耳边回响。曹雪芹花了很大的篇幅,精心塑造了林黛玉幽美绝俗的典型形象,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为她的性灵与诗境生活,以及她那注定要失败的苦恋所感动。读者的注意力全关注于此,因此经常忽略了曹雪芹散置于作品各处的有关林黛玉的另一些描写。这些描写似与我们所熟知的林黛玉形象不甚相符,那么计划周密的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很显然,只有将关于这些内容所透露的信息也考虑在内,我们对林黛玉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11.
红学家周汝昌认为,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不是女主角,没有诗才,也不漂亮等。周汝昌的这种观点有违曹雪芹的本意,也与《红楼梦》不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础有两个:其一,家族的兴衰;其二,时代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女性的叛逆是表现其高出一般封建文人的进步民主主义思想,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追求政治清明等。其中林黛玉、妙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两个重要叛逆女性形象。曹雪芹的民主主义思想正寄托在这两个形象中,其在林黛玉身上寄托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在妙玉身上则寄托了作者渴望社会和政治清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何不避曹雪芹家族之讳?乾隆二十二年秋曹雪芹开始著书。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客观作用--肯定曹雪芹原创了《红楼梦》,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的作者。脂砚圈子读到的是《石头记》系统的本子,永忠圈子读到的是《红楼梦》系统的本子,“两个圈子”绝缘,这是红学史上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应该重新探讨曹雪芹的著作权。曹雪芹仅原创了明义所见的《红楼梦》,脂砚斋组织了《石头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胡适生前面对罕觏之涉红资料——永忠"吊雪芹三绝句"秘而不宣为切入口,重考《红楼梦》在早期传播史上即存在版本"二元论"现象,即初期流布已有《红》系本和《石》系本两种本子:前者为雪芹家传本,题签曰《红楼梦》,以甲辰本、程本为代表;后者为脂砚们圈内传阅本,题签曰《石头记》,以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等脂本为代表。现存《石》系本即所谓脂本,因传播频繁、燕石莫辨、残阙不一而讹误衍夺甚夥,亦有因脂砚们不甚了解《红楼梦》主旨和雪芹命意而自以为是的篡改和歪曲。有鉴于此,以第五回"悲金悼玉"、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以第十八回、二十一回、二十八回等异文为佐证,考辨《红》系本乃雪芹家藏原本,许多异文并非源自脂本,而是自成系统,进而揭橥两系本隔如参商,在钗黛形象塑造方面爱憎迥别,右钗右黛亦轩格不入,论辩雪芹笔锋含蓄蕴藉,虽以一字之褒贬而春秋大义在焉。  相似文献   

16.
《葬花辞》是《红楼梦》中的重要内容,是作者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典型形象的重要环节。该诗以丰富而奇特的景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性格特征。并用暮春的凋零景象展现出衰败没落的时代气氛;用对美好春光的爱怜,寄托她对理想与爱情的强烈追求;用风霜雨暴透析出她生活的险恶环境;用对落花的埋葬,彰显出她品格的高洁,宣泄出满怀愁绪与悲愤.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7.
袁枚的两则涉红诗话一度曾是胡适先生新红学的奠基石之一。后来由于其学生顾颉刚先生的质疑,袁枚就成了对曹家的不知情者,以致他那两则著名的涉红诗话也被打入冷宫,不再被采信。然笔者根据袁枚的人际交往圈的考察后认为:袁枚对曹家不但知情,而且知之甚深。所以对袁枚《随园诗话》中两则涉红诗话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不应再继续采取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8.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既是主题及环境意义的彰显,在叙事单元中更是前后情节得以结撰的枢纽。以刘姥姥之来为契机,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叙事焦点,作者旨在构建三种人物关系:一是围绕钗黛和解事件,展示新一轮钗黛关系的形成;二是围绕凤姐生日事件,铺演凤姐与贾琏的夫妻关系;三是围绕鸳鸯抗婚事件,暗写贾赦与贾母的母子关系、与贾政的兄弟关系。这种顺笔便墨、间三带四的叙事笔法,使得《红楼梦》这部人情小说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巧妙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9.
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前生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这一问题为切入,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绛珠还泪与神女等上古神话确有相关的基础上,探究了绛珠草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意蕴,分析了绛珠草与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相似,从而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好地解读林黛玉形象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的作者身份,时常被人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红楼梦》的素材来源以及成书过程比较复杂。《红楼梦》的素材来源,既有曹雪芹本人的切身经历,又有他目睹的诸多社会现实,还有他听说的一些“故事”。我们认为,《红楼梦》在其创作过程中,既有“作者”,又有“说者”,而且还有“评者”。此三“者”各有所长,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