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月初,当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在托斯卡纳区他的家里患中风病时,意大利新闻界为之震动,表示了对这位举国最受欢迎的当代小说家的深切关注。卡尔维诺上星期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整个意大利和全世界的文化界都为他哀悼是不难理解的。卡尔维诺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著有十三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被公认为寓言幻想大师。四十年来,他致力于创新求异,扩大词汇和概念,丰富文学形式,以表现他那似乎永无止境的想象力。约翰·  相似文献   

2.
高永 《世界文化》2006,(12):10-12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理由是他“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有人认为,奥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大师相提并论。但他的获奖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诺贝尔奖存在政治倾向的质疑,有人认为他之所以获诺奖,不是因为他的创作,而是因为他的言论。帕慕克虽然早已获得了世界声誉,但我国读者对他并不熟悉。第一部译成简体中文的帕慕克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世界畅销书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因患胰腺癌于199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74岁。华莱士去世前住在美国的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守候在他的身边。“他的朋友和书迷们将沉痛哀悼他,”华莱士的老朋友、有“畅销书先生”之称的小说家悉尼·谢尔顿说,“我过去就认为他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和敏锐的探求者。而且,与众不同的是,他是自己独力以求。”“我认为他的作品将具有长久的生  相似文献   

4.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别名。不少外国作家常以笔名闻名于世,而他们的原名反而被人们遗忘了。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原名“彼什科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里是“痛苦”之意。高尔基家境贫困,他自幼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不忘记自己的经历,所以取笔名为“...  相似文献   

5.
作家拿破仑     
拿破仑本人就是一个大作家。当他还是个下级军官时,就凭着狂热的想象和敏锐的感觉,仿效卢梭和圣佩甫的风格进行写作。他早期的作品无不带有吐露个人隐情的特点。可是,瞧,这个削瘦善思的年青人,如今成了将军,率领亲兵翻过阿尔卑斯山,直捣意大利。从此,他的笔调与过去迥然不同,他只写宣布胜利的公告和描绘胜利的简报,文章措辞准确,短小精悍,热情奔放,绘声绘色,宏伟壮丽。另一种笔调,则是统治一个庞大帝国人的口气,报告、公函及法令纷纷从他的工作室发出,笔力遒  相似文献   

6.
库切: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2日,瑞典文学院郑重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评论家认为,卡夫卡是库切的文学偶像之一,像卡夫卡一样,库切的写作语言达到一种近乎《圣经》式的简洁,他在反思种族隔离的南非社会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人性。他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获奖——出乎库切本人的意料10月2日,当库切在芝加哥大学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时,他立刻在芝大网页上贴了一条消息:“今天上午6点钟,我接到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对我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宣布文学奖得主的日子。”库切无意…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在离开博韦尔学校以前,就已经和杰西·钱伯斯,他书中人物米里亚姆的原型,成为朋友了。他们在哈格斯农场厨房的一间小屋里一起做作业。他常常先做完,然后就在一些小纸片上写些零散的诗句和整首诗,写完也总是随手乱丢。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妻子和女儿正做晚饭时,我们坐在炉火两边聊天。他突然探过身子大声说:“威利,我将要成为作家了。”我吃了一惊,说道:“是吗,伯特?好啊,如果你认为你有写作的才能,那就干吧。你必须做好经受得住几次退稿的准备。但是只要你有才华,某家出版社会发现你的才华的。”他回答时脸稍微红了一下:“我有创作能力!我知道我有。”我把这句话当做是一个知道自己聪  相似文献   

8.
袁昌英(1894-1973)莎士比亚(1564-1616)100多年前,当世界剧坛瑰宝──—英国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被介绍到中国以后,他的作品就以夺目四射的光芒与华夏文明的光辉相交映,为众多的中国人所喜爱,并直接感染和影响了一批中国现代史上早期的文人学子。袁昌英(1894-1973)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女作家涌现了不少,但剧作家却寥寥无几,袁昌英堪称其中的凤毛麟角。她的成功,当归于“莎剧”魁力的吸引。今天,当我们翻开袁昌英的作品,发现她的创作风格(尤其是剧作)与同时代的冰心、凌叔华等女性作家相比,…  相似文献   

9.
蓝菲 《世界文化》2008,(12):16-17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化之林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作家。他曾经获得过“富门托”文学奖,“布克”文学奖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奖等多种国际文学大奖,是继聂鲁达,卡彭铁尔等大师之后拉美文学史上又一位独具魅力的文学宗师。  相似文献   

10.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四十岁后才成为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他象在他之前的西奥多·德莱塞一样,也与美国文学的典雅传统决裂而转向自然主义。他是第一个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他小说中人物的动机和挫折的作家,因而一直被称为美国“心理作家”的鼻祖。安德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许多作家影响极大,特别是海明威和福克纳。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一个乡村。他弟兄七人,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工人。后来他父亲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当安德森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把家搬到一个阴沉的工业小镇。在那里,年轻的安德森觉得无论在感情上还是文化上都是与世隔绝的;这种感受为他后来对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的“机械化”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自由而战的作家理查德·赖特黄维合编译理查德·赖特(RichardWright)能够写出几部20世纪最受欢迎、最有影响的作品,并使自己名扬四海,这实在令人惊异。这个奴隶的后代于1908年出生在密西西比的乡村,后来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黑鬼”作家。他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享有盛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丁文编译一大队蚂蚁在草丛树木间匆匆行进。这些勤劳的小家伙要到哪里去呢?喔,它们是到远离蚁穴的地方去埋葬一个死去的同伴!一个人好奇地观察这些蚂蚁。他虽然不是昆虫学家,也不想发表有关昆虫生活习性的论文,却紧盯着那一只只蚂蚁!忽然他...  相似文献   

13.
拉斐尔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另外“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虽然他去世时年仅37岁,从事绘画也只不过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特别是他的圣母像,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所塑造的圣母形象,圣洁、温柔,让人感到她既是天上的神,也是人间的慈母。然而他创作的圣母像,特别是西斯廷圣母的灵感,却来自他的情侣唐纳·韦拉塔。  相似文献   

14.
雄壮马头琴     
会哭的乐器,一定是能够打动人的乐器。初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内蒙古长调和马头琴”音乐会上,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所率领的“野马马头琴艺术团”的出色表演,令北京观众充分领略了马头琴的独特艺术魅力。齐·宝力高说:“马头琴是民族乐器中解放弓子的乐器,与其他乐器不同的是其琴弦的振动力,就像人的心脏一样,向外扩张。拉空弦时,其音就像刚降生的婴儿的啼哭。”从小活佛到马头琴演员1944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是龙抬头的日子,科尔沁左翼中旗哈拉胡少村的老活佛齐根德扎布家又诞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他的第18个儿…  相似文献   

15.
谁都说不清作家该不该有妻子。如果该有,那么她应当是善良的仙女还是凶狠的恶魔?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之妻薇拉·纳博科娃既受到称赞,也受到指责。有的说,她称得上是作家之妻之王——既是批评家,又是秘书、翻译、听众、编辑和遗嘱执行人。有的说她是一个铁腕人物,是一个自作主张的人。纳博科夫则称妻子像是自己的孪生妹妹,他们一起经历了不平常的生活。他们的认识十分偶然。纳博科夫说:“我是在柏林的一次慈善舞会上认识薇拉的。”舞会上,薇拉身着一袭黑裙,头戴狼脸面具。纳博科夫很快就如逢知己,…  相似文献   

16.
在那“饥渴的30年代”,罗伯特·本奇利①的一位朋友对这位幽默作家的经常酗酒非常关切,因此,有一天,他问本奇利:“鲍勃,你不知道酒是慢性毒药吗?”本奇利举起又一杯刚倒在小方块冰上的苏格兰威士忌酒,回答说:“那没关系,我能等待到看见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萧伯纳: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金铃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幽默大师之一。他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烨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栅、(镇相毕露》等。鲁迅对萧伯纳十分欣赏,说他在作品中“撕掉了绅士的假面”。  相似文献   

18.
岳力 《世界文化》2008,(1):39-40
北方深秋的午夜,从友人家里出来.风吹在脸上。女人的腿,晃动在银晃晃的路灯下.她们用手勾住男人.像叼着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我内心空落,我丢失了一样东西,那是我自己……我把自己丢了。回到寓所.拧亮了灯,迫不及待地拿出卡尔维诺的书——《寒冬夜行人》,读了几行,我就被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气息征服了。老卡似乎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前面的某个地方.等我已经很久很久了,他的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个老朋友的来信。  相似文献   

19.
拓展人们视野的作家石巍编译拉尔夫·埃利森以其唯一发表过的一部力著向千万人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角落。拉尔夫·埃利森一生只发表了一部小说,但谁也不认为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作家,却公认他是美国文坛的一位奇才。他1952年发表的小说《看不...  相似文献   

20.
作家“实际上是现实的忠仆”──厄普代克与阿尔文·P.萨诺夫一席谈金微编译厄普代克(1932-)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和诗人,他擅长用小说形式描写其青年时代的日常生活经历。1960年出版的《兔子,跑吧》被认为是他的最佳作品之一。本文是他的谈话录,他以朴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