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们在衔接实验中时刻不忘“把脚伸到课外去”,本着立足课内,注目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拓展课内的大语文实验宗旨,坚持以教材中的读写能力训练点来确定寻找与生活相联系的“衔接”点,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衔接,并以“内引”“外联”“对比”三种衔接方式来打开课内通向课外的训练渠道,从而引进时代活水,以实现“语文教学一与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境界。现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例说如下:一、内引 即“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美B·R·布格尔斯基在《应用于教学的学习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教改实验中,本着“立足课内,经营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扩展课内”的“大语文”实验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既突出了训练主线,拓宽了教学内容,还重视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训练。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由“例子”展开,成倍、成几倍地增加阅读量,并在一篇“例子”教学完之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循着“例子”的相关内容和人物线索精心设计好“结尾”,将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扩展到课外,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加强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课内教学的"一滴水"放在课外生活的"海洋"里才不会干涸。那么怎样加强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为"找点——架线——铺板——过桥"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4.
张锐 《陕西教育》2009,(7):54-55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只靠课内是不行的,还必须把脚伸到课外去。语文教学如果同生活相联系,必将面目一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教学中要把学生语文学习,置于社会文化生活和和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实践”大有挣脱课堂、阔步迈出课外、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趋势。然而,通过对“语文实践”概念的历史回溯和新课改中“语文实践”本义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内语文实践是课外语文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课外语文实践是课内语文实践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足够的重视,为学生课外开展更为有效的“语文实践”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永辉 《现代语文》2010,(6):140-142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的经典表述,表明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一个很好的环境。语文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将语文课程资源狭隘化,仅仅停留于教师、教科书、课堂,这使课内与课外相脱离、学校与社会相脱离,导致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  相似文献   

8.
打开由课内向课外训练的渠道,进行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走语文与生活联系之路,正好揭示了语文教学带全局性、共性的问题,其研究的层次无疑是宏观的新格局。我们认为建立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新格局,应该是开放整体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教学内容上拓...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及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性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语文课外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孟德生 《作文》2023,(8):55-56
<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背景下,更应提倡大语文观,把“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课堂教学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又用课外习得来反哺课内语文学习,才是正道。下面,就以评析学生课外自由写作为例,试图激活、引领学生深层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王旭 《华章》2012,(34)
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起来,加强教学的横向联系,突出语文本体的特性,实现课内到课外的横向迁移.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大语文教学观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认识和接受。“把语文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取消课内和课外的严格界限,组织教学活动”;“坚持课内与课外两条腿走路,重视和充分利用语文课以外的语文教与学的广阔空间,开辟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大课堂”等教学观念的提出,呼唤着语文教师要摈弃传统的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思想,构建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网络。笔者认  相似文献   

13.
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特点,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三圆融”,所谓“圆融”,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在语文教学中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的圆融,课内打好基础,课外寻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圆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圆融。“三圆融”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仅靠课内阅读,更要靠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本着“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原则,以课堂为主阵地,同时向课外延伸,利用各种课外文本、文化资源,联系生活与社会,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因此,如何利用课外阅读这一课程资源,使课外阅…  相似文献   

15.
席庆霖 《教育文汇》2003,(10):36-36
语文教学不但要追求课内“活”,也要追求课外“活”,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家庭及其它学科,以激发和挖掘语文教学的活力。要倡导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在家庭教育中学语文,在“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学语文。一、让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能诠释课  相似文献   

16.
很多专家提出“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强调社会环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制约和影响。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是基础,课外是实践、是补充、是延伸。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制约,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老师,五年来我积极投身于宜昌市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兹结合我的探索,将这一课题的特点及实验收获简述如下: 一、“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精髓:“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训练渠道”。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开放的,是和社会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语文作业也应该是“开放式”的,应该将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我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宽广。我们要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衔接好课本上和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帮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呼唤与生活、心理、德育领域的相衔接、相融合,适度对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提倡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到很多“无度”拓展。如何让学生的体育课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再从课外生活实践中有所收获,适度对体育课进行有效拓展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