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总装某基地新闻报道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去年在军内外媒体用稿增加200多篇。报道员们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基地赵文平政委对新闻工作的支持。赵政委上任之时,这个基地的新闻工作正处于低谷,一年里,在媒体上的发稿总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十篇,而且质量也不高,大多是些豆腐块、火柴盒,还曾经出现过在《解放军报》上被“剃光头”的现象,新闻工作在总装系统处于后进状态。一次,赵政委到基地干休所慰问老干部。一位老干部问道:“政委,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是很想了解基地现在的情况,可是为什么总也看不到有关基地的新闻报道呢?”老干部…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有关娱乐新闻恶炒事件接连不断,一些经过所谓"新闻策划"的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凡此种种,不禁让人对部分媒体的责任错位现象感到担忧,在这个浮华、焦躁的泛娱乐化时代,媒体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再一次成为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传媒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媒体责任错位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4.
认清现实:走出心理"亚健康"的起点 2000年6月社会学硕士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一家地市级媒体工作.之前其实对新闻单位没有什么具体印象,甚至都没到新闻单位实习过;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文字功底还可以,在读书时也有几篇文章公开发表,于是找工作时就斗胆找到了新闻单位.没想到,刚工作一个月后就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记得自己有一次曾跟同事说:"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坚持多久?"如今,10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新闻单位的一线工作着,业务日趋熟练,并且有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2015,(2):46
编者按2014年,企业自媒体成为一大热词,催生了很多相关事件。对于早已陷入转型焦虑的传统媒体来说,这个概念及其对应的新闻实践再次触痛神经:连企业都来做"媒体"了,那传统媒体做什么?本期特邀请来自业界、学界的三位专家解析企业自媒体的来龙去脉与具体含义,面对这一"风头正劲"的新生事物,传统媒体应该怎么看、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崔永刚 《青年记者》2006,(24):36-37
一个媒体最具竞争力的利器是什么?无疑就是原创新闻。特别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目不暇接,原创新闻就成为一个强势媒体的抢眼标志。一个记者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什么?无疑也是原创新闻。各路记者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原创新闻就是一个记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特色名片。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新闻应该是什么?——今天白宫应该向媒体发布的"新闻台词"、"新闻关键词"是什么?每天,由美国总统在白宫召开的最高层会议,主要的时间讨论的不是别的,而是通过一个口径、一个关键词,确保美国媒体乃至世界各国媒体与政府都关注的议题。这个由白宫策划出来的议题,把议题设置和新闻选择的权力紧紧地抓在手里。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一不留神,时不时的会在你眼前蹦出几个你也许闻所未闻的新词、怪词,这个年代似乎是个特别能制造新词、怪词的年代。这一点,新闻圈中人是特别感同身受。暂且不说别的,就说新闻圈中人自己的服务单位——报社、电台、电视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不怎么喜欢叫“新闻单位”了,纷纷代之以“媒体”的称谓,尽管“媒体”的称谓总觉得没有“新闻单位”来得顺口,甚至刚开始还有点别扭。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关注融媒体、研究融媒体、用好融媒体对做好新时期人大新闻发布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人大新闻发布工作为例,对融媒体给人大新闻发布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对策:一是精准发力,把握舆情端口;二是创新方式,增加传播平台;三是善用素材,创新发布手段;四是市场化运作,打造专业团队;五是横纵交互,构建闭合环状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又一茬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将结束学校生活,踏入工作岗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面对理想与现实,他们会有很多困惑,比如: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能不能适合媒体的要求?老师传授的东西,哪些对今后的工作最有价值?在人人都能做新闻的时代,新闻专业还有优势吗?媒体在招聘人时看重什  相似文献   

11.
新春将至,新闻人怎么看待和将怎样度过这个春节,他们在春节期间的媒体接触打算如何?他们的过年心态和对来年的期望是什么?本刊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首先应懂得新闻的要义。什么是新闻?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诚然,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一些缺乏新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媒体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经常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和报道,败坏了新闻界的名声,扰乱了社会秩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虚假新闻被网络媒体大量传播、无限扩大,极大地误导了受众,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起因是这样的:最近有些刚进报社的年轻同志被分配到记者站工作,由于没有新闻实践经验,远离编辑部,他们中的不少同志感到茫然,不知采写些什么是好。当看到一道来报社被分配到编辑部同志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在报纸上出现时,他们又焦躁不安。内心无不有一种艳羡之感:在编辑部做记者多好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我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工作还不十分了解,还没有看到驻站记者的优势,还没有体会到驻站记者在新闻一线的乐趣。本人在编辑部呆过,也驻了一段时间的站,两者比较,我还  相似文献   

14.
李娟 《青年记者》2007,(20):33-33
"在做出道德决定的过程中,选择忠实于什么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而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讲,新闻当事人、受众、政府、企业、媒体本身、竞争对手等等因素无不影响着"忠实于谁"的选择。媒体行业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负责对象,不同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各种价值间的冲突无处不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情势中,确定自己的忠实对象?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媒体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新闻战线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我觉得非常好,很有必要。新闻宣传工作对媒体人要求很高,通过"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导新闻工作者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认识、提高素质,方法很好。"大讨论"很有必要,我认为体现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7.
大连晚报总编辑赵振江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仔细阅读晚报内刊《今日简报》。通过这张晚报自己办的内部"小报",他要看看今天的《大连晚报》,在新闻质量上还有什么问题;新闻出版还有什么差错没有;与同城媒体相比,晚报当日的新闻优势在哪?还有什么差距。他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个‘简报’主编在报社的影响力比我大啊!编辑记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说实话,走上新闻采编这条路完全是从一张广告牌开始的,那是在毕业前的两个月,正在奔波于各招聘单位的我,无意间看到了新商报树立在中山广场的一个巨幅“报业黑马”的形象广告,这种在当时报纸媒体鲜有的市场化推广手段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事后来看,在国内都市报媒体领域中,善于创新运营的新商报的办报理念是独树一帜的,并带动了一大批年轻记者的职业成长,这也正是我选择并扎根的最大理由。作为一名从业三五年的媒体新兵,更多的还是学习和吸收,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可谈,仅仅就自己在新闻采编一线的一些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到最基层去抓新闻“…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广电人,我做了二十几年一线记者,到过广电行业最基层,知道我们这些业内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或许还需要一个空间或平台。2010年2月,我从摄影频道总监的岗位调整到当时的贵州省广播电视学会和贵州省新闻学会工作,对我来说这一切是陌生的、崭新的。有人说:"这回你可以轻松了。"我自己也曾想:"来到这么一个相对边缘的机构,应该没什么压力,不需要那么紧张了"。转念又想:"我们这些多年在一线工作的人,突然间松散下来恐怕也难以适应吧",思想的确彷徨过。刚到学会就赶上评奖的季节,我索性借着这个相对紧张的工作阶段给自己加压,从而保持住以往的工作秩序和姿态。  相似文献   

20.
正品牌是什么?从实质上讲,品牌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还代表了对顾客长期利益的承诺。为什么要突出地方媒体的品牌?因为地方媒体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它的品牌建立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有符合自身定位的要求。本文就此对地方媒体的品牌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地方媒体为什么要提品牌再造上面的问题其实是想引起看官的思考——媒体跟品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地方媒体尤其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原因只有一个:自身的生存发展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