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印度技术教育认证的机构、认证标准、认证过程及其主要经验,分析了印度技术类高等教育通过实施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提升专业竞争力的正面意义。通过对印度技术教育认证的研究,本文对其内涵和功能进行了述评,并分析了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印度研究生层次的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框架,分析了印度研究生工程教育认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认证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中立性,认证标准注重同中有异,认证方式强调内外结合。提出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认证的建议,即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认证机构,完善专业认证标准,发挥高校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印度工程教育经过国家独立前及独立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构建了一套符合印度国情的工程教育体系以及与其工程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相符的专业认证制度。印度工程教育庞大的规模、由国家主导、多层次多类型的特征塑造了其独立而自治的认证机构、分级又分类的认证标准,兼顾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认证程序。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为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质量保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工程类专业教育的专业认证,能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就意味着该教育机构具有为工业界提供合格的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本文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两方面与"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认证对于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建立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参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国际认证组织、认证内容和认证标准进行充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工程教育认证的情况,介绍了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立了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以"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坚持持续改进"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体系,并从培养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措施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践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和机制,为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针对高等学校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教育部建立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快速发展的网络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推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经验,包括如何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改革教学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达到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同时,归纳和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已成为我国"五位一体"的高教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介绍了该专业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专业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8.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文章结合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探讨在新形势下工程教育认证对于地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工作,工程训练中心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是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积极探索"产学合作、项目驱动"运作模式,努力构建实景式SMT和GE工程训练环境,精心设计典型工程训练项目,在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培养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概念以及中、美、德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情况,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指出了高等学校应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照认证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劣势,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