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FANZINE的粉丝     
《世界发明》2007,(9):95-95
虽然我看过的杂志不少,也很杂——从艺术到时尚再到财经。但买过的杂志真不多,整理整理都装不了一小箱。但我敢说,就在这不到一小箱的杂志里,没有几个人能找到他(她)见过的杂志,这不是吹牛,因为我买的所有杂志都是Fanzine  相似文献   

2.
庄佩金 《知识窗》2010,(7):19-19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在乡下的老家.去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我爽快地答应了,坐在花园里的长椅上翻杂志.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相似文献   

3.
两代情缘     
我是《发明与创新》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在我的记忆中,《发明与创新》一直是我儿童年代的启蒙读物之一。因为我父亲是一个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工作的需要使他如饥似渴地爱好着与科技推广有关的一切书籍,而《发明与创新》自1984年创刊之日起他就深深喜欢上了它,一直到今日,父亲几乎很少错过对每一期的阅读。现在他戴着老花眼镜阅读《发明与创新》杂志,早已没有了当年因功利而阅读的急迫,也没有当年一目十行的浮躁。每次新杂志到达的当天下午,父亲便一壶茶,一盘花生米,夕阳光辉里,  相似文献   

4.
滋芜 《科教文汇》2011,(10):F0003-F0003
作为新安画派的传承人,凌华在省里担任多项头衔,安徽省新安画院副院长、黄宾虹艺术研究院院长,安徽省美协会员,《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策划、总编助理,《科教文汇》杂志美术编辑等等.尤其在绘画上,在省城已被列入山水画名家之列了。最近他要出一册画集,嘱我写一序言。作为与凌华相知相交30余年的老朋友,我欣然答应为他写几句。  相似文献   

5.
我是湖北黄石教育学院的一位物理教师,我先生是湖北黄石七中的一位物理教师。自从《发明与革新》杂志创办以来,我们一直是该杂志的热心读者。1999年,因我在外进修学习,错过了订阅时间,去年7月回校后,我赶忙汇款给杂志社邮购了一套1999年的合订本,可见该杂志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每一期《发明与革新》,我和先生都要仔细阅读,深感受益匪浅。我先生最喜欢的栏目有《发明参谋》、《创造探幽》、《知识产权》、《我与发明》等,在这些栏目内容的引导、启发以及他本人的努力下,近几年来,他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而我本人最喜欢的栏目是《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6.
读者论坛     
一位作者再次致函本刊下述信函是克劳得·奥利文斯坦医生(Dr Claude Olievenstein)写给我们的。克劳得·奥利文斯坦医生是巴黎玛摩丹医院的外科主任。本刊133期刊登了玛赛尔·甘(Marcel Kahn)采访他的通讯文章。我刚刚拜读了贵杂志刊登的对我的采访通讯法文版。感谢贵杂志对我在吸毒现象的复杂性这一问题上想要说的话进行了忠实而又敏锐的报道。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鼓励] 我刊自创刊以来,围绕着科普杂志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在广大读者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虽然有少数读者对我刊“激发创造性思维和丰富想像力”的办刊宗旨不甚理解甚至持有异议,但大多数读者对我们这一办刊宗旨还是非常支持和欢迎的,他们纷纷来电来信谈了他们的看法和感受。下面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封来信。 ——编 者 我与《大科技》已经是老朋友了,在他的陪伴下,我不断充实、完善。他似乎是我的亲兄弟,有时看见诸如《读者》之类的著名杂志经常转载《大科技》的文章,我甚至…  相似文献   

8.
我的设计     
我的设计陈贵基我是《发明与革新》杂志的忠实读者,这十年来,贵刊对我的帮助和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科技发明家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士。发明家颜孟秋,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使他的发明遭受到了九次下马、十四次易地的挫折,但他不愧是一名不屈不挠的科技铁汉,排...  相似文献   

9.
顾建平 《科教文汇》2010,(23):I0001-I0001
1997年初,我在北京出版集团的一位女同事,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百年人生”丛书组稿,将去拜访吴冠中先生。得知这一消息,我很兴奋,托这位同事带一封信给吴先生。我在信中向吴先生表达了一个同乡晚辈(吴先生的故乡在江苏宜兴,我的老家是江苏江阴)的景仰之情,并请他赐稿给我当时担任编辑的文学杂志《十月》。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唯物论者爱尔维修有句名言:“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在和《发明与创新》杂志十多年的交往中,我感到《发明与创新》杂志,就是当代的爱尔维修。他那么循循善诱,破除你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他那么真诚无私,教给你登堂入室的十八般武艺;然后化平凡为神奇,使你成为技术革新的能手,成为创造发明的专家!老实说,我不是一个智者。出生于茅屋柴扉,从小与狗尾草为伍。如今年逾花甲,仍象一个身着长衫的繁体家,与时尚格格不入。木讷愚笨的性格,曾使幼年的我郁郁寡欢,郁闷成疾。29岁被推进医院,将胃割掉三分之二,才走出…  相似文献   

11.
董玲 《知识窗》2011,(1):24-25
杜文达出生在安徽省萧县圣泉乡杜六村。他从小就爱动脑动手,遇到感兴趣的事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天晚上,正在上小学的他看到一本《科幻》杂志,上面说飞碟来自外星,由两个银灰色的轮子构成,飞起来比飞机还快。他觉得这东西很神奇,从那时起就对飞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父亲说:“要是我能造一个飞碟出来就好了!”  相似文献   

12.
Danny 《世界发明》2011,(6):90-90
维珍的创办人布兰森所做的第一个生意是创办了一本名叫《学生》的杂志。无论从名称还是内容都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可以发展成为财富500强的生意。但布兰森将它经营得有声有色,在《学生》杂志创办的一开始,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但慢慢地,他开始有些灰心丧气了。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他卖掉《学生》杂志,IPC不仅可以支付给他一大笔钱,而且他可以留下继续担任杂志主编。  相似文献   

13.
(二) 20世纪的1999年,我配齐了编辑部人员,请了两位从事过多年编辑工作的年轻人,又出马四处约作家写稿,这一通忙乎,杂志好看了。有一位院士我们每期都给他寄样刊,不料发行人员给漏邮了两期,他打电话来希望给  相似文献   

14.
我反复研究制作的防雨防锈挂领,不久前提出专利申请,并被专利局受理,这是我首次取得的专利项目。以往,我压根儿屯没想到去搞发明创造,更没有想到去申请专利。总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家”们的事。他们是科学头脑,并依托科研院所的优越条件,专门从本专业研究发明工作的。发明是得出的科研成呆,是经他打1反反复复探讨、研究出来的,是一般人难以涉足的事。两年前,我有幸得到发明与革新杂志,人人一接赶到这份杂志,就更不释手,每期到手就一气看完。杂志中介绍了很多动人的本这,我发现不少成功的人物,原来并不是科学家、专家、发明家…  相似文献   

15.
这是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的笑话——一个年轻人失足跌落山崖,在半山腰他抓住了一根树枝。年轻人拼命叫喊:“上面有人吗?快救救我呀!”过了一会儿,一个苍老的声音飘过来:“我是上帝,现在你放开手,我拉你上来。”年轻人停了一阵,又抬头对着崖顶喊:“上面还有别的人吗?”  相似文献   

16.
该杂志1996年第5期发表了本人撰写的论文《图书情报单位应重视光盘文献的收藏利用》,很快就收到了四川《中国当代论文选粹》编辑委员会,武汉《管理艺术文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单,准备将论文收到他们编辑的书中。因此,我非常感谢《情报杂志》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情报杂志》一直办的不错,在我们所文献馆是很有阅读量的。新刊一到,好多同志都争着阅读。《情报杂志》之所以受到欢迎,还在于他为我们从事图书情报事业的同志提供了一个从理论上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图书情报事业面临的困难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大好园地。因此,建议该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能为更多的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的同志提供理论研究的场地。  相似文献   

17.
读编对对碰     
正编辑部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好。我是三年级的万莲仪,上次在朋友家发现了《发明与创新》杂志,我一下子就把一本书看完了。我也想买这本杂志,可是不知道去哪里买,你能告诉我吗?这本杂志里有很多新奇的事情让我大开眼界,不过我年纪太小了,有些知识还不懂。可是,我看到"发明  相似文献   

18.
我对《情报杂志》很喜欢,每期均细细地拜读,并深为其中的内容所吸引,尤其是“情报改革”和“情报理论”使我深受启发,也加深了我对《情报杂志》的感情。因为,是《情报杂志》将我逐步引向情报事业的壮丽殿堂,激起了我对情报事业的兴趣。可以用两个第一来概说。我的第一篇情报方面的学术论文“试论耗散结构的情报系统”,是在《情报杂志》1988年第2期上发表的。当时我还是一位从事情报工作的新兵,可以这么说,《情报杂志》的用稿通知,坚定了我从事情报工作的信心。另一个第一是我在《情报杂志》  相似文献   

19.
《科技新时代》2005,(12):6-6
我是你们杂志的忠实读者。从2004年1月起.我就开始买这本杂志了。虽然不知道以前你们已经出过多少期了,但对这本杂志我算是一见钟情了。看到现在,觉得你们的杂志的确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前面的照片欣赏也加入了国内的内容。关于旅行摄影的部分也非常好。在此给我心爱的杂志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记得1983年,我在外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发明与革新》杂志,随手翻了一翻,觉得这本杂志很不错。于是,年底我就订了这份杂志,一直到现在已经7年了,今后我还要继续订下去。有人不解地问我:“你一个大型国企的行政干部,自费订这样的杂志为了什么?”我说:“不为什么,为的是更新观念,开拓新思维。”的确,《发明与革新》杂志,是一份难得的好杂志,我订阅7年来的体会:一、她知识面广,有新意。该杂志每期都有新知识、新产品面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里面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和新思维。二、她是我搞发明的启蒙老师。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