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2.
笔者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存在着偏异性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文本解读一味拔“高”掘“深”,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2.对文本解读一味求“新”求“异”,超越了文本内涵。拔“高”掘“深”的文本解读,因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相似文献   

3.
把握文本的字意、词意、语感、篇感是儿童文本解读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文本的一隅或整体对文本进行解读,即文本的“全息阅读”。在“全息阅读”中,笔者引领儿童对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扫描,对文本本体进行细读,对文本意义进行拓展、延伸。一、“全息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全息阅读”是儿童用整个的生命体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让儿童倾听文本的声音,把握文本的律动,找寻文本中蕴含的画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童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一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5.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上好阅读课的基本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不少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没能正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度”,没能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一些过度解读文本现象的透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生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基于文本解读的广阔内涵,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本期着重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这两个层次展开讨论,有具体有效的解读方法,有可资借鉴的精彩教学片段,有轻松、隽永的教学叙事。之后,我们还将关注“名师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文本解读的误区”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相似文献   

9.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0.
真话语与假权威——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似乎是语文教师的“殖民地”:教师既是课堂上的“话语霸主”,又是文本解读的唯一权威。究其实质,教师只不过是戴着镣铐的、用“真话语”解读文本的显性“假权威”。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材(包括文本)是价值载体,主要体现出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教师只是传递者、重构者;文本的编者是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的“代言人”,对文本的编选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因而成为教师这个显性“课堂殖民者”背后的“隐性权威”;教师有一定的解读文本的自由度,但只能囿于编者的结论进行有限的过程解读而非结论解读,因而成为编者的“替罪羊”;教师的“殖民话语权”或“话语霸权”实则是一种虚假话语权,教师处于一种实然的“精神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11.
教材文本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基本载体和重要手段,其解读过程强调“需要站在教者的视角、读者的视角以及作者的视角”。但是广大一线教师往往更偏重于“成人的视角”,这很容易导致原本属于孩子的阅读被成人解读所替代。除此之外,文本解读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过程。同时,由于读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一样,以及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思想、阅历的不同,文本的解读角度应当允许差异的存在。但是,无论是哪种区别,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定位,应当视自己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阅读主体。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应该基于儿童,面向儿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语文本文解读谈一点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12.
“意蕴”一词在《辞海》中是如此解释的:即事物的内容或含义。可见,意蕴即文本内在的意义,也就是潜存于文本的“作者的思想性、恒定的人文性、历史的规定性和时代的发展性等”。所谓文本意蕴的重构就是教师立足儿童阅读期待,以儿童阅读成长为目标,在儿童、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共建、个性解读等建构起的人生经验或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是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实施的结合。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有整体意识,从学生、教材等角度进行整体观照,从深入的文本解读材料当中选择有效的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一、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文本解读的核心是教师,但教学的核心主体却是学生。当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审视文本、解读文本时,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带有教师强烈主体意识的。教师将解读得到的信息转  相似文献   

14.
儿童天生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是儿童成长的心理特征.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出“独特发现”,提升言意兼得的境界.目前的阅读教学却盛行以教师的发现去捆绑学生自主发现的做法,扼杀了学生阅读的“独特发现”.“独特发现”是适应儿童成长的诉求和彰显文本价值的需要,要以“发现言语内容和形式的意蕴,发现文本理解与运用的营养,发现文本的缺憾和解读的不足”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首次提出体会课文感情的要求,抓住“关键语句”是达成这一要求的策略。教师要基于文本解读的“三重视角”创设儿童生活情境,让儿童生活与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在适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感悟关键语句体现的思想感情,在表达交流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解读,但文本解读仿佛是个无底洞,要“解”的地方太多,要“读”的资源太多。文本解读,有无章法可循?笔者以为,文本解读要遵循以下三“点”,下面结合《黄河的主人》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但凡优秀的语文阅读教学,无不展示出执教者对文本深入开掘的功力,散发出“文本解读”之花的沁人芬芳。陈日亮老师《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一书,不仅从语文老师“熟读”的文本中发现新的意味,呈现一个个精彩的“解读范例”,更给一线教师提供“文本解读”的思路、方法以及课堂上如何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不仅有批判,更有建设,令人眼目一新,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文本内涵丰富,解读的多元性特征更为明显,所以,更需要教师准确解读,把握文本解读之“度”。教师要把握解读之“度”,心中先要有解读之“尺”:内容、目标、学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