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成达 《职大学报》2006,(4):112-113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是存在于想象的意念之中而实施于画面之上的。艺术世界更多需要的是艺术家的情感投入和哲学沉思。现代艺术正逐渐将艺术真实理解为一种艺术家内在情感与想象的实现与表达。  相似文献   

2.
现代纤维艺术的孕育、发展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了西方四个时期审美观的影响。这四个时期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新艺术运动时期、现代艺术时期和后现代艺术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艺术接受角度,阐述现代陶艺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及作品与艺术接受主体对话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接受主体呼唤艺术家创作更有美学意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社会的艺术发展,追求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一产生就具有美学意义,而具有审美化的设计艺术就孕育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之中。本文站在后现代文化语境里,从文化上去分析当代设计艺术,得出后现代文化转向和审美领域的外延是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完成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思维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当今艺术融合城市,使之孕育出一种崭新的理念。纤维艺术以不同的样式并融合室内设计原理应用于室内空间,能够令我们的生存空间在功能上以及精神上获得满足和提升。纤维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为,还可以加快纤维艺术自身的发展。通过以往传统纤维艺术乃至现代纤维艺术的运用可以看出,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结合现代室内设计理念,能够令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获得推广,而且看到纤维艺术融入室内空间环境,真正为了室内设计的需求以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艺术中,人们最看不懂和最不易接受的是抽象主义,抽象艺术的欣赏需要必要的引导.形成抽象艺术欣赏主要障碍的原因不在艺术家,也不在艺术作品,而在于欣赏者旧有的知识结构及审美观念.欣赏抽象艺术首先必须摆脱传统艺术审美的框架,以新的视角审视抽象艺术,用现代精神体验抽象艺术的形式美.通过抽象艺术理论的了解,将揭示抽象艺术的精...  相似文献   

8.
对作为现代概念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的批判历来存在两条线索,即“日常生活”的压抑论与反抗论和大众文化的整合论与颠覆论。这两条线索、两个概念又通过艺术关联起来,而艺术的传统内涵在机械复制的现代后现代社会已显得力不从心,艺术概念外延的扩界成为必然。对“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和艺术三个核心概念进行辩证的分析,是讨论审美泛化和当代美学学科建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郑端 《美育学刊》2021,(2):59-67
现代德国著名的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的艺术系统论独具“二阶观察”的慧眼,洞鉴传统艺术美学理论执着于“美学”“艺术家”“艺术品”等“一阶观察”概念范畴而产生的观察盲点,转而将艺术及美学置于现代社会的多元脉络中综合考量。在他看来,艺术是一个社会沟通系统,美学是一种审美沟通,美学沟通也是艺术沟通。卢曼将艺术沟通描述为一个封闭自指、自我生产的网络化的沟通系统。然而,艺术沟通面临着发生概率较低的困难,艺术作为成功媒介,其结构的二值编码化则提供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艺术编码的“美/丑”二元图示成就了艺术的象征性普遍化之功能,操纵沟通,降低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丁绍光是世界级的现代华人艺术家,他将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民族文化进行了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从抽象性、民族性、点线面、色彩、图形造型五个方面分析了丁绍光装饰画的艺术性,阐明了丁绍光的装饰画艺术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体;是本民族文化与外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是文化与精神的融合体;是传统思想与个性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1.
媒介变革的时代,各种艺术样式层出不穷,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艺术与生活合而为一。艺术观念、艺术功能同传统发生了意义扭转,艺术的一般性规定丧失,在对其不断的解构过程中,艺术从整体上发生着流变,企图以新的体系建构起另一座艺术殿堂,使艺术终结的梦魇在大众的头脑中消逝掉。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自觉的本质主义艺术定义是否对后现代艺术具有普遍的解释有效性,美国分析美学家诺埃尔·卡罗尔对迪基的制度理论、列文森的历史性定义、斯特克的历史性功能主义、丹托的艺术世界和艺术终结论进行分析与批判,指出制度理论是循环性定义、历史性定义和历史性功能主义太宽泛,艺术世界和艺术终结论为循环论证。因此自觉的本质主义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识别后现代艺术,但普遍存在的逻辑循环和太过宽泛等问题,使得反例依然不能杜绝。在卡罗尔看来,封闭的艺术定义无法将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实践容括进来,将新的艺术形式硬塞进一个陈旧的艺术定义中,无异于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艺术界,奈良美智(VoshitomoNara)被视为最重要的日本现代流行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似乎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显得有些“滞后”,但在全世界的画廊和展览中展出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个性单纯、略带一些叛逆的童年造就了奈良美智不盲从、不造作的创作理念,在自我的世界里乐此不疲。因此他的艺术体现出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借鉴与吸收,并基于日本特有的漫画的创作样式,跨越了艺术与非艺术、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对茅盾小说时代性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上是有偏颇的,其小说时代性的特色同样见诸于艺术表现上.为增强小说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茅盾在创作方法、结构艺术、文体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出了种种努力,力求以小说艺术的时代性追求来捕捉和体现时代的精神,从而使其小说的时代性特征在内容与形武上求得了融合.因此,茅盾小说的时代性绝不仅仅局限在思想内容方面,它同样体现于精彩的艺术表现之中,对此我们应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廓清个人经验与文本经验、艺术家自我情感与艺术情感 (人类情感 )之间的界限 ,认为艺术家必须借助自我情感的征兆经过体验与超越升华为艺术情感。体验与超越的过程是个极其复杂的艺术创造的过程 ,牵涉到了创作主客体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于艺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探讨艺术的一些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的结构形式与艺术的本质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形式结构具有双重含义,它使作品不但获得了美的外在形式,而且成为艺术家内在情感观念的承载和传达,与人的心灵同构,因而具有了超越形式的实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发展一直都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到爱因斯坦,由曾侯乙墓编钟到现代电子钢琴,无不渗透着与科学技术的姻缘。每一次科技在艺术中的运用都极大促进了艺术的迅速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科技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引导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国内的高等院校理应重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艺术科技的发展,加强艺术科技的教育才能体现出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与发展基础。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才能与艺术专业院校在发展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是当代艺术批评的重要流脉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伊夫-阿兰·博瓦(Yve-Alain Bois)作为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重要代表,对欧洲现代主义经典艺术家和美国战后艺术皆有深入研究和独到分析。博瓦教授的代表作《作为模型的绘画》汇集了他关于马蒂斯、蒙德里安、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批评论文,体现了成熟的批评方法;书的"导论"是他对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理论阐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作为模型的绘画》的基本内容的分析,可以呈现其基本的理论立场,并能从中总结提炼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已经使得人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艺术家眼中,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材料不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越来越多地包含了人们对于艺术的表达,即材料的思想观念。着力介绍材料的不同分类以及相关的材料制作加工工艺,同时介绍各种材料对雕塑造型艺术的影响,能够揭示材料具有的外在质感、肌理和材料艺术语言等无形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