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古方 《收藏》2006,(4):84-85
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颁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部地区。红山文化遗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是玉器。  相似文献   

2.
刘英杰 《收藏》2012,(13):88-89
在古玩市场见到几件据说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藏品,经与真品对比分析后发现不过是仿品、赝品。虽然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出土较多,但大多延续着同样的风格和形制,通过对比,仿品、赝品不难鉴识。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真品(图1)属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卷曲如  相似文献   

3.
李祥云 《收藏》2009,(1):94-96
古代老玉新工制品,一般都是把古玉残件重新改制,很少发现利用天然老玉制作仿品的。古代利用带皮壳的玉料制玉,是观赏与艺术的追求,称为巧色或俏色,新石器时期与商代就有巧色玉器。大量运用带皮壳的玉料制造仿古玉器,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红山玉器被社会广泛知晓以后,便成为各地厂家仿造的热门产品。  相似文献   

4.
丁哲 《收藏界》2011,(6):41-45
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玉器,在红山文化丰富的遗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源于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在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所延续。  相似文献   

5.
颜祥富 《收藏》2007,(6):104-107
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有其原始性和不规则性,本文运用阴阳文化来解读部分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左右不对称、成双成对不同样,以及部分红山玉肖生器的神态(传神)问题,难免有讹误之处,还请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6.
刘云辉 《收藏》2008,(8):124-125
红山文化是距令约6500~6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红山文化晚期出土了大量造型奇特的精美玉器,如玉猪龙、卡鸭形佩、玉鹰佩、玉凤佩、勾云形佩、马蹄形器等,这些玉器在史前玉雕史中占有十分光彩的一页。迄今为止,在陕西境内也发现了3件较为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相似文献   

7.
张帆 《收藏》2006,(1):87-88
友人收藏4件珍贵的红山文化玉器,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祥云 《收藏》2007,(7):108-109
鉴定古玉,尤其鉴定红山古玉,近期似乎愈来愈艰难,定赝品为真品、视真品为仿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无须泛泛地套用什么“器型、纹饰、工法、沁色、材质”诸多繁琐的条条框框。比如,有经验的收藏家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红山玉器的材质绝不限于一两种青玉或岫岩玉。由于红山文化覆盖的区域十分广阔,因此其玉器的材质亦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9.
刘继卿 《收藏界》2011,(7):41-43
本文谈谈收藏类艺术精品玉器中的俏色精品玉器。俏色精品玉器是艺术精品玉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玉器是把玉材局部上的天然色彩部分设计制作到玉器的某些部位上,使这些部位产生符合玉器造型表现的物体实际色彩,或者使玉器内容产生某种特定的涵义。将玉料上的  相似文献   

10.
展讯     
《收藏》2012,(12):16-17
时空穿越——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2012年4月18日,"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展出104套(107件)展品,由"闪石为主,兼及其他"、"仿生突出,动物崇拜"、"几何造型,抽象莫测"、"玉以通神,器以载礼""玉器传统,继承创新"等六个部分组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红山文化玉器独特的文化内涵。本展览包括迄今所能见到的玉人、  相似文献   

11.
王治文 《收藏》2007,(7):110-111
红山文化玉器以其简洁的手法、传神的造型、浑厚的风格、深刻的寓意谱写了史前文化的光辉篇章,把原始社会的玉器制作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12.
名家赏玉     
古老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用玉传统,古人认为玉比金更贵重,黄金有价玉无价。红山文化:分布在辽西与内蒙古东部及河北等地。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以动物形玉器、勾云形玉佩和装饰形器物为主,对动物形象讲究神似。  相似文献   

13.
戴应新 《收藏》2008,(1):117-121
继东北红山文化玉器,华东良渚义化玉器和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玉器之后,距今4000-3800年前,在以甘肃中、南部为中心的,包括周边的陕北、宁夏肢青海湖以东的这一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齐家文化玉器犹如璀璨的芳华绚丽绽放,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齐家文化延续的时间虽然仅二三百年,  相似文献   

14.
刘继卿 《收藏界》2010,(4):37-40
玉器的雏形伴随着新石器时期的降临而诞生,即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现.原始的玉器产生了。玉器从初创到成熟虽然经历了三四千年的漫长历程,但由于当时的采玉和运输能力均很原始低下,玉料多为就近取材,品种较少,地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丁哲 《收藏界》2011,(3):28-31
镂雕,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最重要的工艺之一。所谓镂雕,就是在玉料上把地子局部或大部分剔空,虚实相衬地突出玉器的主体纹饰或造型轮廓,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其很可能源于钻孔工艺。玉器的镂雕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此后发展延续数千年。下面笔者对史前至明清各主要时期的出土玉器进行考察,以分析历代镂雕工艺的特点及制作情况。  相似文献   

16.
施俊兆 《收藏》2013,(3):80-83
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玉雕中,把玉雕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当推"古玉第一佩"子刚牌。子刚牌得名于其首创者陆子刚。陆子刚是迄今所知为数极少的在玉器上自署名字的玉雕大师。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太仓州志》载:"雕玉器,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标新立异、空前繁荣、成就卓越的重要阶段。大汉帝国政治稳定,经济富足,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促成了西域诸地玉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大量输入,为玉器的高水平加工制作及其形制、品类的不断推陈出新奠定了物资基础。汉代玉器无论是构图选材,还是琢磨加工的工艺技法都较前代有突破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08,(3):149-149
2008年1月18日,由中国国画院西安分院,中国玉器协会会员店陕西紫藤园主办,西安收藏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协办的中国西安首届“红山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国内多位知名古玉鉴定及研究专家齐聚一堂,热议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玉文化,希望给陕西的古玉收藏及鉴定带来新知和启迪。会议还向与会者展示了部分红山古玉珍品,  相似文献   

19.
朱纪 《收藏》2013,(5):80-83
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艺术融入玉雕中,把玉雕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当推"古玉第一佩"子刚牌。子刚牌得名于其首创者陆子刚。陆子刚是迄今所知为数极少的在玉器上自署名字的玉雕大师。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太仓州志》载:"雕玉器,凡玉器类砂碾,五十年前,有州人陆子刚者用刀雕  相似文献   

20.
丁哲  李思雨 《收藏界》2012,(5):31-35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因1935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的一个数据经校正约为公元前35000年。玉器、在红山文化丰富的遗存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