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和谐外交理念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外交理念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构建和谐世界。在和谐外交理念指导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对外战略,将更加密切地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国家形象因和谐外交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博弈;意识形态中的"刻板印象"或防范心理;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能力的制约。面对挑战,中国国家形象调整在战略思想上倡导"和谐"价值理念,构建国际社会认同;在战略目标定位上奉行"新国际主义"原则;在战略手段上更加灵活,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内外形象"的协调统一;在舆论宣传上更加主动、及时、理性和务实。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话语权,更有效进行全球治理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针对这一时代课题,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构建国家形象的不同需求特征及制约因素,探讨了国家形象的构建及影响,提出了构建国家形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张雷 《华章》2012,(2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各个文化正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并且处在不断流动变化之中.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人们展开相互间的沟通和对话.“和谐”文化对话的展开已成为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由国家形象和公民个人形象的观点谈起,从文化、风俗习惯差异性较大;个人小我形象的融合和国家形象被故意抹黑、放大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阐述;从公民个人"小形象"出现的问题角度去解读分析国家"大形象"的利害关系,全面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水平,树立国家良好形象。让大家通过传媒方式接受并为国家形象自觉践行自己的行为方式;从小树立文明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和将其很好的运用并融入到国家形象之中等。努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同时广泛传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得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国家形象上都发挥着正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以框架分析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了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叙事的3层次框架要素,认为《角度篇》是以"立足于真实,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作为叙事主题,在结构上着重突出文化软实力,淡化硬实力,在表达上采用西方世界容易形成优先式解读的符号和话语方式。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叙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相似文献   

8.
国际与国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存在巨大的落差.国家形象的落差不仅仅影响着国际国内公众对中国的态度,还影响到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正常交往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缩小国家形象落差是塑造当代和谐美好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亟待持续探索、深化和提升,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测量与评价将在境内外调研中强化其跨文化的实证检验.在梳理和整合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关联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维度与测量模型,初步构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识别系统4+1维度模型",并倡导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跨文化测量.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必须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实证性调研,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在全球传播实践中应克服"自我东方化"、规避跨文化误读与障碍,以实现良好的国家形象传播与国际旅游营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