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性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功能,主要看前者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作简单化理解的错误。所谓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这里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舆论监督的涵义有“参加”、“影响”、“威慑”、“制衡”和‘’批评”等,其核心是“威慑”和“制衡”。显然,把单纯的“批评”视为…  相似文献   

2.
去年,因某媒体批评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在售书中“买鞋才能签名”而引起的一场法律讼诉,引发了关于媒介批评主体自我把握性的研究。 不同媒介批评主体有不同的个性,同一类批评者的个性也会千差万别,个性问题同批评者的素质和实践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认识媒介批评主体的个性追求和表现,是坚持批评科学性的思想基础。 一、批评主体的个性 个性是人的自我意识及其特有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独立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媒介批评者而言,独立地位无非是指思想的所有权及工作方式的自主权。“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节日才是真正的节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办节日?人造节日泛滥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王八节、板栗节、裤子节、猪王节、葵花节、双胞胎节……目前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造节风”。就连一个地方开始打鱼了,也要搞一个开渔节。其实,2004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批评广西某地举办桃花节,花数十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一时在全国刮起批评“公款追星”之风。然而,好景不长,此风又有所抬头。乱“节”渐欲迷人眼。不仅节日名目繁多,重复办节也是举不胜举。据报载西部某省2003年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节日有上百个,仅…  相似文献   

4.
时评散论     
理性的时评有两种写法的学术批评。一种是“指名道姓” ,有明确清楚的批评对象的 ;一种是把批评对象笼统地罩在所谓的“有的人”、“有的文章”等等虚名之下 ,然后开始发表宏论。前一种写法要求作者有深厚的功力 ,了解批评对象 ,能够对自己发表的批评负责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允许你来扭曲事实的。后一种写法 ,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可是哪怕批评做得再漂亮 ,总让人读来不过瘾 :这个对象是不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假想敌”呢?是不是批评者自己的莫须有的揣测呢?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概括是不是准确呢?因为…  相似文献   

5.
批评随想     
A 定义“批评”说批评者不懂批评,肯定过于武断。但真要较起真儿来,问一句“何谓批评”,还真让人发愣。为防尴尬,老老实实去查字典。先查《辞海》(缩印本),无“批评”条目,有“批评与自我批评”——释义: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又查《辞源》,无“批评”,有“批判”,意指“评论是非”。再查《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无“批评”条目,节外生出“批判理性主义”等。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批评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不良现象和错误现象作事实陈述和说理评析的报道,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由概念可以知悉,新闻批评以揭露社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为主,目的在于“治病救人”、“寻找负面事件中的积极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立和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批评和我国新闻界的“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目的,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8.
慎用"最"字     
古代历史学者记事论人,讲究的是措辞严格而有分寸,所谓“一字褒贬”指的就是这一类。 在撰写人物传记时,评价人物的思想、言论、事功、成就,有一个字是千万不能滥用的,这个字就是“最”字。因为一旦“最”字用得不恰当,结果不是溢美,就是失真,而无论溢美还是失真,都是  相似文献   

9.
朽木 《传媒》2002,(6):21
据说如今传媒——我这里主要指地方传媒,刊发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东西正在多起来。好得很。一个证据便是批评报道、“问题新闻”的增多。看看现在的一些地方传媒,隔三差五便有“抨击性”、“揭露性”的报道出现,热闹得很嘛。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读出笔者的不恭乃至不以为然之味。说实在话,对以上这类现象作出不加分析的乐观的估计,我还真的不尽苟同。批评报道多不多,我说不少;批评报道多了好不好,我说太好了。问题是真的多吗,真的好吗?甭说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新闻记者》第9期关于李蓉与采访霍金的文章 ,发现对于“制高点”的说法差异很大 ,不知该如何理解。一文中说 :“记者的采访、写作要有思想的制高点。有了制高点 ,才能登高望远 ,视野开阔。李蓉的作品往往达到了这样的思想制高点。”另一文说 :“所谓制高点 ,就是新闻的源头。本次霍金来华……第一制高点是浙江大学新闻办……第二制高点是丘成桐教授和吴忠超教授。”“制高点”原为军事术语 ,说的是军事上能够俯视、控制周围地面的高地或建筑等。上述二文所述 ,显然都是比喻义。所谓“思想制高点”无疑是指思想认识上超过一般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时 下 ,“大众批评”悄悄热了起来。所谓“大众批评” ,是指在大众传媒上大众针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的批评文章。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报纸等媒体为刊登这些批评言论提供了较充足的版面空间 ,以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是这些批评文章一改以往的批评文章不痛不痒的老毛病 ,开门见山 ,直陈假恶丑事 ,一针见血 ,颇为痛快淋漓。这些“批评家”们并非专业的杂文家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的平民百姓 ,以他们的智慧和眼力去思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对那些有悖于公平公正、良知正义的事 ,发出直…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13.
关于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笔者曾在《新闻知识》1990年第7期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抱西瓜”与“拣芝麻”——谈谈批评报道的选题艺术”。本文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报道选题中的上、下两头的问题。“吃透两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几句行话。那么,上、下两头在批评报道选题中各占什么位置,二者的相互关系又是什么呢?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总结过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一篇批评报道的优劣、成败,固然有许多因素起作用,但就采访而言,提问举足轻重。“问什么”、“怎么问”构成了“问”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对于一般记者来说,采访中“问什么”大都可以心知肚明,而“怎么问”可能就比较难以把握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有助于解决批评报道中的提问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16.
"9.11"后看美国的"新闻自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兴平 《新闻记者》2001,(11):22-25
多 年来 ,美国一直被捧为世界上最讲“新闻自由”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受众能够从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得到最真实、最全面、最客观的报道。因而 ,美国新闻理论被奉为圭臬 ,美国的新闻处理模式和新闻机构运作方式也越来越成为引导世界新闻潮流的标准。美国奉行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原则 ,媒体在美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足鼎立之后行使监督职能的“第四权力” ,当然有权批评政府和总统 ,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专栏作家平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修理”美国总统、高官和批评政府的各种政策。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事实并非如此。远的不说 …  相似文献   

17.
讴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搞批评报道往往会遇到很多干扰,所以,探索“阻力小效果好”的批评报道方法,对搞好批评报道非常必要。一、争取“西厢情愿”批评与被批评是一对矛盾。按照人们通常的心理,被批评的一方是不太情愿的,尤其是对其缺点和错误采取公开报道的形式,更是不易接受。“宁肯通报.不愿见报”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讲,批评常是批评者“一厢情愿”的事.这样便难免阻力重重。一般地讲,阻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被批评者本身;二是与被批评者有关方面的袒护与包庇;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大抓基础工作。新闻记者的基础工作是什么?这几年来,我在具体的采写实践中,有一点感受特别深刻,就是吃透“上”、“下”两头。所谓“上”一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的精神实质,记者胸有全局;所谓“下”一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活的情况。我认为,不断努力吃透两头,这是无产阶级记者所必需的基本政治素养和业务修养,是做好报道工作、提高报道质量的基础,也是记者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以来。业内人士对新闻策划议论颇多,赞成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未有定论。 然而,仔细观察各类媒体。新闻策划行为随处可见;甚至新闻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成为读者(听、观众)评价和选择媒体的尺度之一(当然读者是不直接用“新闻策划”一词的)。 为什么存在很大争议的“新闻策划”会“大行其道”,并且为人们所接受? 其实,从认识论角度看,新闻策划有着充足的哲学依据》。 新闻策划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对一个时期的新闻报道或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人物、问题)的报道,作出相应的计划和安排。它包括报道主题、取材范围、报道对象、具体选题、报道时机、报道方式、人力配置等多方面的设计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过去,由于对心理学研究很少,不少报纸在开展批评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因果关系模式,效果不够好。究其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对报纸批评的规律认识不足,对批评的方法和效果注意研究不够,使受批评者思想上产生了“怕”字,不领你的那份情。古人曰:“忠言逆耳利于行”,若能研究点批评的方法,使忠言“顺”耳,不是可以收到更佳的批评效果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