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却不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更难言茶叶贸易强国,这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对此,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一是更新观念,在高起点上发展中国茶业;二是加大力度,稳步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三是拓展思路,切实加大茶叶国际营销力度。  相似文献   

2.
运用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约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出口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出口茶叶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茶叶均价低;茶叶生产、出口规模小,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茶叶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出口曾在国际上独领风骚数百年,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中国茶叶出口的竞争力,应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提高茶叶出口主体的素质;调整出口茶类结构,提高中国茶叶贸易额的比重;扩大中国茶叶出口与经营规模,打造中国茶叶出口“航空母舰”;提高出口茶叶产品质量,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历史上一度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茶叶,却由于质量问题在世界市场上销量大幅度滑坡。为了挽救中国茶叶,提高茶叶质量。中国政府及地方部分实业家改良茶叶加工技术的同时,在销售领域也采取了加强法律、法规打击伪劣茶叶并设立质量检查机构等措旖,力图堵住劣茶出口的途径,逐步挽回中国茶叶的名誉。特别是设置茶业检查机构.这是中国近代茶叶出口管理正规化的过程中一项重要举措,对挽救中国茶叶世界名誉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是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 世界上“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中国战国时代的《种农木草》一书。 世界上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中国唐代的《封氏闻见记》。  相似文献   

5.
斗茶品茗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传说中国最早发现、利用野生茶叶的人是作为中国原始农业之父的传奇人物神农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另据考证,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全国高考已经落幕,各地高考题也陆续公布。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第28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试题如下: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官方的答案没有公布,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D。  相似文献   

7.
潮州功夫茶     
中国的茶,历史悠久。传说神农尝百草时便是以茶叶为解药的,至唐代,饮茶之风已盛行全国,“茶圣”陆羽还撰写了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到了近代,它已不很盛行,反倒让一衣带水的日本学了去,发扬光大,刨制了独具风格的日本三大道之一——茶道,让今天十几亿炎黄子孙羡慕不已。但也庆幸,灵山灵水产名茶,饮茶文化南北有,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的人  相似文献   

8.
陈利  王者琦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35-36,96
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也是世界人民普遍受好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的起源、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加工、茶叶的功铲、茶的传播构成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具有东方特点的茶文化,成为东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茶叶生产大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综观两国茶叶,茶产业已经成为两国一项富民产业。随着茶叶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两国在茶叶种植管理、茶叶生产加工,茶叶推广销售等方面都面临十分相似的问题。现在,借中印两国云南省和西孟加拉经济合作的机遇,可进一步推动两省邦在茶叶方面的合作,全方位推动两省邦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现在已蜚声海内外,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从种植到饮用,以及形成独特的文化,乃至向海外传播,佛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诠释佛教与茶的内在联系,撂讨佛教对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名茶研制、饮茶技艺的提升、茶文化的丰富、茶道精神的萌芽,以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以期明晰佛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柘子 《课外阅读》2006,(10):34-35
“哥德堡”号是18世纪瑞典船队中最大的一艘,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远洋商船,是整个造船业的骄傲。 1745年9月2日,满载中国瓷器、茶叶和丝绸的“哥德堡”号在距目的地——哥德堡港口仅一公里的地方意外触礁沉没。就像二百年后出现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变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12.
第八节 中国十大名茶 世界主要产茶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多产制红茶。中国是产制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中国茶农具有精湛的制茶工艺,不仅能制作红茶、绿茶,还能制做花茶、乌龙茶、白茶和紧压茶。在这六大茶类中都有品质优异的名贵茶叶,每种茶独具特色,真是五彩缤纷,美不  相似文献   

13.
茶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牢固结合在一起,是文明的象征,友谊的桥梁.茶由于自然属性,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用茶文化来打造茶叶驰名品牌,以及借助茶艺来引导茶叶消费、拓展茶叶市场对于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本文针对近年中国的茶文化的推广阐述了其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现已有的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它们已是世界上众所周知的普及的饮料。都具有兴奋和利尿作用,饮用时有使人感到愉快的香味和苦味,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作为饮料的主要成分,它们分别含有:茶碱、咖啡碱和可可碱。这是它们的有益成份也是有害成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茶叶贸易与资本原始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资本原始积累都有自己的特点。清代的茶叶对外贸易,正式揭开了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序幕。在17世纪末叶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茶叶的生产与贸易,成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曾经为中国导向近代化进程,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件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清代茶叶生产与贸易所造成的资本原始积累状况和发展趋势看,19世纪以降,倘不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掠,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跟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红茶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茶类,它的发展状况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晴雨表。受多种因素影响,红茶外销经历了繁荣、衰落、破产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红茶产销两旺,外销数量至1886年达到高潮。1887年起,红茶外销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落。1918年后,红茶外销虽在20年代有所回升,但受制于大环境影响,外销不可避免地逐渐破产。红茶外销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红茶外销繁荣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诸多正面影响,红茶外销衰落则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多种消极影响。同时,中国红茶外销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它对满足世界市场的红茶消费需求、推动世界红茶生产的进步、促进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均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出口数量、出口市场、出口影响的分析,红茶贸易从兴盛到破产的基本趋势及产生原因比较清晰,中国茶叶贸易由盛至衰的历史轨迹及深远影响更易把握。  相似文献   

17.
二月品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前后,是采茶、制茶的黄金季节。尤其“雨水”之前,茶芽嫩小,犹如雀舌,冲泡饮用,香味浓郁。这时采制加工的茶叶称为“雨前茶”,堪称茶中珍品。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而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世界上以咖啡、可可为主要饮料的地区有美洲和非洲,而普遍饮茶成风的则以亚洲地区和欧洲的英、俄等国为主。鸦片战争,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造成中英贸易英方的大量入超。为了得到中国的白银,英国竟采取卑鄙手段,向中国出口鸦片,并最终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清朝,“晋商”庞大的骆驼商队,越…  相似文献   

18.
福建安溪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已成为中华茶文化和闽茶文化一朵亮丽的奇葩。安溪县如何深化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安溪茶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分析借鉴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做法及启示,希望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协同推进福建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增长缓慢,影响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以日本为实例,通过选取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日本茶叶消费量、日本茶叶年产量、日本对茶叶进口标准的修订等因素,运用增广恩格尔-格兰杰(AEG)两步法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茶叶出口日本贸易额的长期影响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提高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茶叶历史悠久,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饮料,其保健、抗衰老及药用功效已日益受到国内外重视。近年来,注意焦点集中在茶叶防癌和抗活性氧作用方面,发现茶叶能有效的抗活性氧,显著地抑制多种致癌物诱导的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