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的一部庞大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由于卷帙浩繁,最终清廷组织人员缮写了七套分置各地,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也称为北四阁和江南三阁.现在七阁藏书中仅存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和文澜阁,四阁中又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经历最为坎坷,其间出现的众多护书英雄至今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的一部庞大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由于卷帙浩繁,最终清廷组织人员缮写了七套分置各地,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也称为北四阁和江南三阁。现在七阁藏书中仅存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和文澜阁,四阁中又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经历最为坎坷,其间出现的众多护书英雄至今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文渊阁作为七阁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保存完好,地处深宫禁地,第一份完成的《四库全书》曾庋藏于此。文渊阁是乾隆皇帝仿照江南著名藏书楼天一阁,以"天一生水"为理念进行建造的,外观色彩风格及内部构造与宫中的其他建筑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每年春秋的经筵赐茶举行于此,因此文渊阁的内部装修与陈设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乾隆时期官方建筑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4.
段伟  周祎 《北京档案》2022,(4):54-56
<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样式雷奉敕仿宁波天一阁营造皇家藏书楼四库七阁,其中圆明园文源阁于乾隆四十年(1775)落成。文源阁内先后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工具图书入藏。咸丰十年(1860),文源阁及其庋藏图书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浩劫中被焚殆尽。文源阁从建成到被焚仅存世85年,其废墟遗存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5.
袁逸 《津图学刊》2002,(4):40-43
本文考证了乾隆对天一阁藏书楼由无知到知悉到赏识到极力推崇的认知过程,分析了天一阁得以独享恩宠的原因,及天一阁典范意义对后世藏书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与抄写,历时15年。《四库全书》成书后,遵循乾隆旨意,共抄写了7部,并模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式样,建阁庋藏。  相似文献   

7.
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一五六一年),建成于嘉靖四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二十年历史.它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城西,紧邻优雅秀丽的月湖.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字尧柳,号东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一五三二年)进  相似文献   

8.
钦点天下第一楼——乾隆与天一阁独特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证了乾隆对天一阁藏书楼由无知到知悉到赏识到极力推崇的认知过程 ,分析了天一阁得以独享恩宠的原因 ,及天一阁典范意义对后世藏书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检清宫档案,发现《四库全书考证》于乾隆四十一年酝酿,四十三年正式编纂,四十七年正月完竣,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进呈,后直至乾隆五十四年一直在馆校对,嘉庆初年始交付武英殿摆印。此外,现存文渊阁本《考证》的修改内容与庋藏时间不一致乃是因为七阁《考证》均由馆臣带回武英殿重新缮写,较最初的庋藏本,吸收了乾隆四十七年至五十四年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0.
乾隆帝惩处高朴私贩玉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朴,镶黄旗满洲人,出身于国戚至亲之家。是乾隆帝最宠爱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之侄、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之孙;其堂叔高晋,任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其父高恒,曾任两淮盐政,因侵蚀盐引余息数万两,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被正法。但其子高朴仍受到皇帝的恩宠,在短暂的七年间,其官运亨通。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月,由给事中晋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八年又兼署工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兵部右侍郎衔出任新疆叶尔羌办事大臣。叶尔羌南部有密尔岱山出产玉石,由于玉  相似文献   

11.
访天一阁     
宁波有座天一阁,久已向往之。几次到宁波,主人都未安排到天一阁去,上了两次普陀山。这次我提出只要有半天时间也要到天一阁去。早上吃过早饭.我们就到了天一阁。从西大门进天一阁,门前一副楹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书法家宁波人涉盂海所写。它告诉人们天一阁的历史和地位。天一阁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之间,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左侍郎范钦。  相似文献   

12.
今生有幸目睹我国最大的图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版),我的心灵被强烈震颤。应该感谢先人,感谢前辈,是他们使我惊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然而,当我查阅历史得知整个《四库全书》的存毁情况后,我又痛心疾首。这又使我想起了珍贵的古老档案──居延汉简落难异国所留下的永久遗憾。此时,唯有用无声语言才能表达我的思想感情。《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全书荟萃我国历代典章精华,共收书3640余种,19000余卷,6144类,36000余册,分经、史…  相似文献   

13.
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制作单位: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书同文电脑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内容简介:《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一套包罗中国历代典籍、规模最庞大的百科全书。由经、史、子、集四部组成,蕴藏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惊人智慧和悟性,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做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四库全书》先后抄了七套,分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及文澜阁本,另有翰林院底本一份。其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是由清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公元一七七二年二月)开始,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公…  相似文献   

14.
文渊阁碑在文渊阁东侧,其正面为"文渊阁记",碑阴是与文渊阁《四库全书》缮毕入藏有关的御制诗。正文注文俱镌刻上石,至今清晰如新。其诗题为"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庋阁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体四律首章即叠去岁诗韵"。诗共四首,间有小字注,注释内容为《四库全书》编纂事。该诗及注释又收入乾隆《御制诗》。原在圓明园内的文源阁碑,今矗立在北京西城区文津街七号国家图书馆分馆院内,其正面是"文源阁记",背面无文字。  相似文献   

15.
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这个名称很多人是知道的,好些大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里还置备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影印本,可现在又出现了一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所谓(四库全书》并不全。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3)征集书籍开始,到乾隆四十七年(1783)第一部贮藏进文渊阁的(四库全书)竣工,历时十年之久,所收入的书籍不过3461种、793po卷,而并非当时书籍的全部。这Wil种都是叫人工楷抄录,用行话叫“著录”在(四库全书)里的,在每种书前还都写了篇提要。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没有著录进(四库全书),其中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档案春秋》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12期刊登拙作《抢救<四库全书>的陈布雷之弟——陈训慈》一文,有六处将“文澜阁”的“澜”字印成了“渊”字,特此指出。《四库全书》原有七部,即所谓的内廷四阁(北四阁)和江南三阁(南三阁),分藏于“七阁”。七部中的第一部即藏于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文澜阁的那部《四库全书》是藏于杭州圣因寺(现今的浙江省博物馆)的“文澜阁”内。因为原稿上,我用的手写体不够规范,把印刷体的“澜”字写成了“”,也足以引以为戒。此致!礼!编读往来@童然星  相似文献   

17.
在沈阳故宫的西部,有一座绿硫璃瓦顶的二层楼房,这便是文溯阁。它是贮藏著名的七部《四库全书》之一,亦是“内廷四阁”之一。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动工,前后化了近二年时间,于第二年建成。从外表看,二层六间楼房,内侧三层,环以木制书架。其建筑形式和结构,大体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但又略有变化。一楼檐下,悬挂着乾隆帝的手书“文溯阁”匾额。“渊”、“源”、“津”、“溯”四字皆为“水”旁,其意是水各有源,同归于渊,渊为源原,源为渊头;由渊觅源,其经径为津,其行为溯。盛京为满族发祥地,故其阁命名为“文溯”,含有不忘祖宗之意。  相似文献   

18.
抱经楼是清代浙东著名的藏书楼,当年藏书之富,可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抱经楼主人卢址,字丹陛,一字青厓。其家传云:“幼而奇嶷,学于孝廉郭先生永麟,年十九受知于学使长洲彭公,充鄞县学弟子员,每试辄高等,名噪甚。乾隆十三年金坛于公拔补增广生。乾隆十九年,郡中大饥,输粟助赈,大吏以闻得旨以贡生议叙,连试布政司不利,以例授中书科中书,未及选期,两目失明,遂绝意进取。”生  相似文献   

19.
“守护瑰宝——天一阁完成全国古籍普查首批成果展”于2007年12月6日至16日在浙江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举行。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四十二年,四库馆臣以内府所藏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史通》为底本,抄校而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通》,整体承袭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改正了张之象本诸多讹误,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独有讹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通》对张之象本亦有改动、纠谬,虽然亦有新的独有讹误,但较之文渊阁本,在更大程度上承袭了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并部分纠正了各本之误,具有更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