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乾明 《福建教育》2023,(26):18-21
<正>一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大型学生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其组织开展要遵循文化规律。余秋雨先生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简单地说,文化就是集体人格,就是公共人生,它是由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和形而下的生活方式构成的二元结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也可以分为“道”与“器”两部分,“道”就是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价值;“器”就是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加简明起见,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应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者也,尽制者也。两尽者,足…  相似文献   

3.
孟子“浩然之气”的本质是在追求“不动心”的“大丈夫”人格,修养“浩然之气”可以通过“以直养而无害”“集义”和“知言”三种方法达成。新时代重提“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公民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理论启发和行为借鉴。  相似文献   

4.
“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浩然之气”已成为一种坚守志节、不媚于俗的独立人格的同义语、代名词,它不仅孕育了无数中华仁人志士,且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无不打上这种人格美的烙印,从而形成中国艺术源远流长的人格传统。宏扬和完善中国艺术的人格传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事业的发展兴旺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理性高尚、能动创造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在生活世界生成的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人的修身体验和精神境界的反映,回答了生活的意境;从动态上看,现代文明修身回答了人“应当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的问题,这涉及到人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等问题。现代文明修身的过程特性体现了理性认知与感性实践的统一,功能特性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总的来看,现代文明修身是以道德感为内核的人格养成和精神生命不断生成的活动,它的基本立足点不是理性世界,而是现实生活,现实关切是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用才论及其哲学思想唐世明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表明此书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论语》曾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读书士子奉为经典。事实上,它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形成并塑造出无数立...  相似文献   

7.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8.
孟子讲心,都是以“本善之心”作为出发点的,不动心就是不动摇其“本善之心”。它以“知言”和“养浩然之气”来使其实现。“知言”在于排斥不正之言,“养浩然之气”靠着由义和道相配合。告子也在讲不动心,但他是强使其心不动,孟子则是通过修养的工夫。多年来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记载理解不同,颇多歧义,现试就原文予以剖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崇尚“雅”,“高雅”是由“雅”所建构而成的审美范畴之一.其美学意义涉及到人生与艺术两个方面.从前者来看,“高雅”意指人格、品德的高尚,心灵的高洁、精神境界的高远.其审美意识根源于雅与美都在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故而特别重视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就后者看,所谓“高雅”则除了对审美创作主体人品志向、情思、意趣的规定外,还涉及到作品的审美风貌等.  相似文献   

10.
“浩然之气”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用来颂扬爱国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作品在运用这一词语时,文字常稍有变化,例如:①“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全祖望《梅花岭记》)  相似文献   

1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美学思想张钧孟子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性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的美学思想与哲学伦理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提倡“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实现人格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大学》思想与当今领导者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文教资料》2006,(31):190-191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建构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它要求人们在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修身思想的基础上。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行为方式科学化,对培育和谐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更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意识范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现代人“应当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的问题。具体来说,儒家传统修身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体现在:目标上由强调维护社会秩序到追寻自由个性,路径上由依赖“内求诸己”的抽象活动到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功能上从片面求善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取向上从义高于利到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4.
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故“自天予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修己以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包含修炼自己、修炼家庭伦理关系、修炼与他人相处之道三个方面。儒家“修身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崇尚“高雅”之审美域,其审美创构与美学意义涉及到人生与艺术两方面的内容.从前者来看,“高雅”意指人格、品德的高尚,心灵的高洁、精神境域的高远.其审美意识根源于雅与美都在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故而特别重视人格价值和人生境域的追求.而就后者看,所谓“高雅”除了对审美创作者人品志向、情思和意趣的规定外,还涉及到作品的审美风貌等.  相似文献   

17.
论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孟子的接受美学思想,它立足于孟子以“善”和“美”为核心的哲学美学体系,作为人格本体的“善”有理性内涵和感性形式,是审美期待世界的主体,孟子强调自觉自律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重视审美接受的能动性创造性,理想人格的建构以“浩然之气”的充实的前提,“学”“求”、“思”“养”则是基本途径与手段。孟子的诗论具体表现他的接受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观点则是孟子对审美接受的系统规定。  相似文献   

18.
黄雪明 《中国德育》2004,(8):30-31,56
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孔子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孟子称“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明朝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形成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却可以形成一整套讲道理的心性言说,它扩展为伦理道德而被落实到“修身”过程,从而产生出巨大的人格力量。传统教育作为这种“修身”过程的社会形式,凸显了“德育唯一”。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从体制和理念两个重要层面上走出传统,在现代公民社会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0.
修身立德完善自己北京五中郭树森修身立德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常说“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不修身,不受道德教育,不进行道德修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一个高尚的人首先要正直。它表现为:襟怀坦白、公正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