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正>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  相似文献   

2.
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数感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把“数感”置于数学学习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首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并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概念教学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属于数论初步知识,是规定性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在具体中理解概念本质?如何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夏永立老师设计执教的“素数和合数”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课例.是一节很有深度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徐斌 《江西教育》2014,(9):30-3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概念教学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属于数论初步知识,是规定性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  相似文献   

5.
正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数感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把"数感"置于数学学习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的首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概念的建构是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必备条件,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概念”教学是指小学阶段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与“数”有关的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数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数”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在感悟中自主建构“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许娜 《甘肃教育》2014,(21):55-55
正要促使幼儿形成数概念,需要尊重幼儿智力发展的规律。一般孩子,2岁半就有实物数量的模糊概念;到3岁可以懂得"2"的意思,产生数概念的雏形意识;到3岁半才能理解"5"之内的数量关系,认识数概念图片表征;到4岁时,能够认知"10"之内数量关系,实现从实物、图片到符号表征的转变。在幼儿数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数量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数、小数、分数都是对数量的抽象,二是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视角来认识。“10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与"形"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是数量关系的体现,形是空间形式的体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探讨数量关系时常常要借助图形直观地进行研究;而在研究图形时,又常常要借助图形间隐含的数量关系求解。"数形结合"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抽象数概念时以形思数,在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时以形想数,在理解数量关系时数形结合,使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增强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3.
运用分析法解应用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好的作用.在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关键要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掌握应用题的四个基本数量关系低年级一步运算的简单应用题有十一种,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这十一种类型分属四个数量关系,即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两数相差的关系,每份数、份数和总数的关系及两数的倍数关系.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确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以及每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笼里有14只兔子,  相似文献   

14.
<正>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数概念(整数、小数、分数)包含数的形成与发展、数的意义与数的表达等内容。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对于教师而言是容易理解和达成共识的;但对于学生而言,因教材编排侧重点、时间跨度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又是相对模糊甚至有些割裂的。数的运算的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数学概念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数学概念既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 ,又是学生学习有关法则、性质、定律的基础知识 ,还是学生形成数学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数学概念教学。1 .运用直观手段 ,促进概念形成。  明确概念的内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从认识活动的过程分析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 ,叫做概念的形成 ,其二叫做概念的同化。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抽象…  相似文献   

16.
形成幼儿10以内数的概念是幼儿园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当幼儿学会了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的数量,会说出总数,按数取物,并在判断物体数量多少时不受物体的形状及排列形式的影响,即达到了数的守恒,这才算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初步形成了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幼儿进一步掌握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数群的结构,这时才可以说,幼儿已形成了10以内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数感就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从小培养学生数感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概念教学、运算教学、实践操作入手,有效培养学生数感。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思维体操”。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却较差。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在一年级“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可先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形成“两数相比是同类量相减的数量关系”的正  相似文献   

19.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的概念和思维方法渗透在高中数学的各个部分;同时,函数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刻画,这又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就如华罗庚所说: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课程还明确地指出建立数感的重要性,即数感是有效计算和建立数概念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