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朗读、默读“不分先后主次”是错误的现将《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表述列表如下:学段朗读教育目标默读教育目标(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笔者认为默读是枝叶,朗读是根本;浇树要浇根,根深才能叶茂;学好朗读,默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不应该把朗读要求降低,反而把默读要求提高…  相似文献   

2.
一、朗读、默读“不分先后主次”是错误的现将《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表述列表如下:学段朗读教育目标默读教育目标(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3-4年级)用普通生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笔者认为默读是枝叶,朗读是根本;浇树要浇根,根深才能叶茂;学好朗读,默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不应该把朗读要求降低,反而把默读要求提…  相似文献   

3.
知书与达理     
刘承豪 《新读写》2010,(1):26-27
知书与达理都是人们追求的品质,只是如今仿佛“知书”越发容易而“达理”却稍显不易。文章针砭时弊,将新闻事件作为切入点,把知书与达理的共存归结为良心与信念,行文通畅,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4.
<正>有人把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比作阅读教学的两翼,可见默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朗读比较,加强默读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促进思考,帮助理解,而且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默读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是最常用、最重要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默读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朗读”能“轻声”吗?常见一些报刊出现“轻声朗读”或“小声朗读”的说法。这种课堂术语欠科学。《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注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大纲》对“朗读”的要求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可见《大纲》和《词典》对朗读发音的要求注释是统一的——清晰响亮。响亮即(声音)宏大。所以,朗读就必须是大声地读,既“朗读”就不可能是“轻声”。当然介于朗读与默读之间的“轻声读”是朗读向黩读的过渡阶段,不应混为一谈。摘自92.1《小学语文教师》慕宏文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而重点和难点在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从技巧入手,如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  相似文献   

7.
读和实践     
一、以读为根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要从读的训练入手。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已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及“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认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仍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读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 ;读 ,是调动小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脑等多种感官的活动 ;读 ,有助于增强语感 ,熏陶思想 ,有…  相似文献   

8.
浅谈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即墨市市北小学于美芝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发现不少学生不会朗读,不注意朗读的技巧,唱读、添字、丢字、停顿不当、轻重不分、...  相似文献   

9.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书面知识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就告诉我们,默读在教学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平时看书读报,人们往往采用默读的方式。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十分重要,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开展研究的一项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说:“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于是,教室里顿时一片朗朗的读书声……诚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通过朗读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领悟其中的意境,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但笔者认为,教者在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把默读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默读有着不可替代性决定的。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急剧膨胀的社会,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怎样吸收它们,这就需要有高速度的阅读能力,默读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如果将默读与朗读这两种活动方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年级的读段训练是大纲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读懂自然段,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眼下的实情是:重讲轻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虽重视了“读”,但狭义理解读的意义,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就行,在教学中让学生无目的无思考地读,使“读”与“读懂”严重脱节,实为“空读”;有的教师把握不准读的时机、方式和方法,不必朗读时,硬要学生朗读,该朗读时,却要学生默读,读的指导不得法,也造成了读的效果不佳。分析眼前现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年级的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有实效,教师就必须在“善于指导”四个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适时——看准读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书面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用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3.
学生到了二、三年级,开始阅读课外书。这靠大声朗读是不行的,必须练成默读的本领。不仅因为默读比朗读速度快得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困为默读更容易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默读,有个基本要求,即“两动两不”(动眼、动脑;不出声、不指读),为了从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方面训练、提高学生,我在三年级常用下面几种方法:1.限量默读法确定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朱自清先生早在《论朗读》中就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一、多读,读有所获“多读多背”是传统的教学经验之一。人们熟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都是古人读书经验的精辟概括,说明了“读”的重要。新大纲强调了朗读和默读训练的重要性,“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多读,理所当然地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多读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引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方法,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16.
应用题解答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对应用题内容理解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1.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根据学生年龄及程度的不同,可以分别教给他们朗读、轻声自由读、默读的方法。一般,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集体朗读渐转轻声读,并开始进行初步的默读训练;中年级学生则由轻声自由读转向由教师指题默读;到高年级,着重训练学生独立默读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①不漏字加字,②读思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欣赏及其教学“三部曲”上海/赵丽芳(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现在“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听配乐朗诵,看电视听朗读等等。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并以语气...  相似文献   

18.
冯鸷 《考试周刊》2011,(57):62-62
朗读是语文教学传统的且很有效的法宝。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以读代讲,以读促问,读能人情,读能达理。“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语文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语文能力形成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9.
薛红 《考试周刊》2011,(61):42-43
诗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作者认为“读”是个基本的方法。如何把“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结合职高语文的教学实践.把“读”细化为“朗读”“默读”“诵读”三个层面,分别渗透到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以达到鉴赏诗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时刻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有很多含义,包括认读、朗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有不同的功能。认读主要是指认读单词.了解词义和用法.认读能力是阅读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比较强调跟读和朗读的活动,但是跟读或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经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阅读理解主要靠默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