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丰富了该民族诗歌的意象及韵味,本文亦将从英汉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三个方面浅析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汉语诗歌是汉民族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而,要把汉诗译为另一种语言,不能不损失部分原意。要尽量地避免这种损失,没有高超的翻译技巧,是很难办到的。阮籍的诗隐约曲折,含意深沉,正为汉诗英译提供了极好的例证。这说明,汉诗越含蓄,就越难译,有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译。  相似文献   

3.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麻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70+172-170,172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构成、文化、语法以及思维方式等层面存在着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可译的现象,汉译英准确与否直接会影响到信息传达的效果.本文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层面简述了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探讨了如何对不可译的词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功能语法的角度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时态处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时态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汉诗英译的表达效果。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需注意的问题:现在时和过去时两者皆可用时的效果区别,诗中有明确时态限制时如何处理以及诗句中的引述语的时态处理。作者最后提出结论:汉诗英译中时态处理的主要出发点是语言形式和修辞方面对语言表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7.
施茵 《双语学习》2007,(8M):124-125,127
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向来为翻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古体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以古诗《清明》的几个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古体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古体诗意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8.
黄朝恒  杨娟 《文教资料》2009,(17):44-46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过程模糊性的真实反映。诗人思维的模糊性与其特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诗人赋诗抒情时对模糊语言的大量使用.于是形成了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汉诗英译的难度。本文主要从修辞学角度分析了汉语诗歌语言的模糊性,探讨了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对传译汉诗模糊意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方面;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译者需要从研究民族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充分认识这些民族文化差异,才能够有效进行语言的转换。事实上,民族文化差异往往为跨文化交际制造各类不可译因素。然而,人类普遍存在的文化共性却为文化交流和语言转换提供了可能。因此,翻译就不得不在不可译处寻求某种可译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汉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诗英译对本土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世界文化版图的重新确立意义重大。汉诗英译重在意象的传递。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是译者以"异化"的道德态度,充分调动诗学创作和信息传递的双重主体性,运用抵抗或通顺的话语策略,产出具有异化效果的可读性译文的过程。汉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策略包括完全抵抗策略和部分抵抗策略(意象的调整、加工、舍弃、加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涉江》不同英译的比较研究。阐发《汉诗英译论要》有关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论以及译作评价的理论、理念和观点,并说明汉诗英译理论的检验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被关注的理论话题,而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更是其中焦点.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双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实例探讨英汉互译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翻译应是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作者的意图、读者的反应三方面的完全吻合。这种吻合也可以说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行为三方面的完美结合。汉诗英译也不例外。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汉诗英译进行再认识,希望译者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译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翻译,形似和神似两者兼备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引发了翻译界、学术界对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长久争论。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诗歌翻译的损失,因此采用多种补偿手段是诗歌翻译的内在要求。试图通过比较《枫桥夜泊》不同英译本来看补偿手段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言表层功能和文化差异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并把不可译性区分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与美学功能引起了绝对不可译性,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乃是相对不可译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风格再现是汉诗英译中的核心问题。肯定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的大多数风格标记都是可以转换,并且可以在双语转换中达到比较理想的契合。在此前提之下,试图从风格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从最大程度上实现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再现,最后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逐一进行分析,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语言各个层次对原诗的适应性,并在必要时予以变通,才能达到风格的忠实再现。  相似文献   

19.
《汉诗英译美学研究》有六个特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美学理论、写作文风朴实,写作与翻译的快乐,从"三美"到"五美",打通古体诗词与新诗英译的研究路径等。另外,汉诗英译中主语与人称的处理、关于诗行与篇章之美、关于诗语的反复之美、关于汉诗英译的朦胧之美、关于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关系的阐述等,都是本书的亮点。《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出版,能够助益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公差”的概念来研究汉诗英译的效度问题, 以“夜雨寄北”的英译为例, 认为“以诗译诗”翻译出诗歌的决定性结构, 是汉诗英译本可以接受的最大公差, 而在此基础上呈现的各种文本的审美差异则是诗歌翻译的再创造, 且只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公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