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巩固,推动民族自身的持续发展。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促进民族认同,民族精神构筑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修订的民族认同问卷调查200名兴蒙乡蒙古族村民,以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进行兴蒙乡蒙古族民族认同的分析.调查显示:兴蒙乡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等三方面.民族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年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变迁等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兴蒙乡的老年人是民族认同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民族认同在互联网中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与指向,如民族文化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平台,获得了文化再生与文化再造的机会。另外,民族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在商品交往过程中,传播与推广了本民族的文化,文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资源,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形成积极的民族认同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特征,指点江山、讨论政策,易引起一些负面效应,这在无形中强化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音乐创作面临诸多挑战。音乐工作者们需要在创作中坚持时代意识和民族意识。一方面,时代精神是音乐创作的源泉,时代的主题对音乐题材和创作方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只有结合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音乐作品才有可能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被大众认可的音乐作品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塑造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通过学习民族地方音乐,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几年的音乐教育工作中,引进了客家山歌进校园的教学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边疆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特殊性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内地民族相比都有较大不同。而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屡屡出现的国家分裂或民族独立运动,大都发生在国家的边疆民族地区,其根源与上述边疆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不同于内地的特点,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国防教育,首先要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加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边疆各族人民冲破本民族的狭小范围、把浓厚的民族意识升华为强烈的国防意识。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我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语言、历史、宗教等都可以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素,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苗歌也成为苗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对湖南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湘西苗歌的研究,力图揭示湘西苗族是如何通过苗歌来实现民族认同的。主要从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民族群体人格,民族社会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安德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想象共同体”的概念,在“想象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电视媒介通过仪式化对重大事件的展现来不断重复建构国家认同,电视媒介通过对于重要事件的现场直播来增强国家凝聚力;通过“共享历史”来不断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延续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通过征用现存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建构国家认同;通过节庆传播建构国家形象,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民族是人类的一种群体分类。民族认同心理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它包括民族认知、民族心态、民族意识以及民族信仰,民族认同心理因其具有的强大聚合力仍是一种人们普遍重视的"政治资源",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然而,民族认同心理也是一柄双刃剑,进步的力量利用它,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反动势力利用它则可以制造分裂、破坏团结、危及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0.
试论民族意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民族意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民族意识既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又有明显的层次性。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是民族意识的三个层次,并依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每个层次都与民族相应的发展阶段相联系。伦理观、价值观、国家观等是民族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极端表现。稳定性、独立性、能动性、发展性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特点。民族意识在民族识别中起重要的作用,它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准,但决不是唯一标准,对民族意识的考察离不开对其生成基础的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遭遇愈益严峻的挑战,甚至引发国家认同危机,尤其是近些年各国间的领土纷争时有发生更加剧了这一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因此,应正视全球化给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本国的国情,通过诸如完善制度,以国家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民族意识,协调发展各地域、各民族的利益等途径,来逐渐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瞿辉  荆曼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6):104-106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可能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高潮,这一时期,大众媒介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从大众媒介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经济建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三方面对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巴基斯坦是一个有两种官方语言的多语言国家。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之一,将其作为母语使用的人数却很少,而作为交际用语其使用范围又很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伊斯兰民族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乌尔都语国语地位的确立是穆斯林民族主义意识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和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民族统一所采取的语言政策相关。英语和乌尔都语作为巴基斯坦的两种官方语言是殖民统治的结果,而乌尔都语至今无法完全取代英语,则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英语的全球化密切关联。乌尔都语与孟加拉语曾经的冲突以及东巴基斯坦最终的脱离都进一步表明语言在民族意识觉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民族意识的产物,同时,作为伊斯兰民族认同的象征,它又促进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民族统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歧和冲突。  相似文献   

14.
苻坚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氐族人。他对汉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尊儒崇德、隆遇儒士和对“大一统”的强烈追求。苻坚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汉人,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和政敌都带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苻坚的这种民族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忽视了西晋以来不断升腾起来的民族意识的强固性,错误地认为自己主动向汉文化认同、以极大的包容态度对待各族士人民众,就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15.
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凝聚力之源,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对法兰西民族、犹太民族和美利坚民族在民族意识和认同感方面的叙述,反观我们中华民族在民族意识培养上需要思考和注意的方面,以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达到对本民族意识的续写。  相似文献   

16.
苻坚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氐族人.他对汉文化有着很深的认同.尊儒崇德、隆遇儒士和对"大一统"的强烈追求.苻坚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不仅对汉人,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和政敌都带有极大的包客性.然而苻坚的这种民族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忽视了西晋以来不断升腾起来的民族意识的强固性,错误地认为自己主动向汉文化认同、以极大的包容态度对待各族士人民众,就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认同与接纳.  相似文献   

17.
王霞 《海外英语》2014,(9):262-265
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的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告作为一种媒介,成了刺激消费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促进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隐藏在使用价值后的符号价值。大众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将自己归属于特定的圈子,寻找自己的归属感,进行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商品作为一种符号,使得符号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价值。通过明星代言,树立偶像形象,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向大众传输新的消费理念,影响大众选择消费品的意向,调动他们对商品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完成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8.
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国家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很强的认同感。本文分析研究了新时期民族意识的特点作用、及利弊。提倡培养一种健康、向上、多元的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农民工购买品牌产品的影响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工品牌产品购买意向的内在动因,并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江西、广东客家地区576份农民工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认同心理是农民工品牌产品购买的重要动因。其中示范性认同和诱导性认同对品牌产品的购买意向具有显著影响,而继承性认同对品牌产品的购买意向影响不显著。政府应当从建设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国家和农民工幸福生活角度,注重参照群体对农民工的示范性作用和大众媒介的诱导性作用,加强对整个社会消费价值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17,(2):22-25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在我国实现了由"国性"向"民族精神"的概念认同。随着人们对民族精神日渐关注,民族精神概念也在民族认同和差异说、民族精神性质说、民族精神地位作用说、民族精神与精神文化的关系说四个层面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概念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