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承德民族民间音乐是避暑山庄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宫廷音乐、寺庙音乐、亚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几个方面,勾勒出处于避暑山庄文化中的音乐形态的较清晰的轮廓,从而阐述避暑山庄音乐文化在承德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其他诸如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更具有生命力,是其他音乐的源或根。因为,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3.
西府曲子是陕西宝鸡关中地区特有的一种曲艺音乐曲种。千百年来它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并吸收外来音乐因素的发展过程,以其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唱词、简洁方便的演出形式、满腔满嗓的秦韵秦风以及在民间活动中发挥着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成为陕西宝鸡关中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民俗活动。分别从文化形态特征、音乐形态、社会形态、审美价值形态等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探究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音乐组织,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百年的活动历史。作者通过收集到的史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它的传承过程与现状,并探讨其久传不衰的原因,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经验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古代宫廷音乐官署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唯一的文化管理机构,自西周至清代,中国宫廷音乐机构从形成、发展和演变,前后共经历了2700余的时间,其中,汉、魏、两晋、南北朝近800年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典型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尤其以“清商”为代表的俗乐形态始终贯穿其中,对宫廷音乐的变化、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满族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说唱和戏曲几方面内容的概述和剖析,从而阐明了清代满族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蒙古宫廷音乐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察哈尔蒙古族对于保存和发展蒙古宫廷音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察哈尔蒙古族不仅直接传承和捍卫了古老的蒙古宫廷音乐,而且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蒙古宫廷音乐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审美认同的概念来探究音乐类型、社会运动与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的美国,其民间音乐在某个时期会破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绝对边界,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边界。审美认同是艺术类型与社会群体的文化结盟,借助这种结盟,群体就会感觉到某种艺术类型是代表了"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这样,艺术类型的边界就成了社会的边界。民间音乐颠覆了艺术类型与社会边界的这种常规关系。民间音乐总是一些"他者"的文化,或者是种族的、地区的、阶级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在被叫作民间音乐之前,美国的本土音乐更多地体现了种族的完整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是占支配地位的欧洲音乐和主要受非洲音乐影响的音乐相互混合的产物,但是又很好的表现了这两者。在商业唱片时代之前,黑人和白人音乐家们唱着同样的音乐,相互学习歌唱技巧和歌曲,并且共享一个表演的社会空间。民间音乐的概念是由学术精英创造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当有组织的左派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时,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政治活动家都将艺术类型建构成另一种种族化的艺术类型,而商业唱片工业又以"种族唱片"和"山地音乐"将之双重化。在那个特定的种族极端化的时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他们的同盟者非常有意识的使用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加强种族团结的工具。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作为种族统一的类型而得到复兴,但迅速被白人化了。为什么民间音乐的复兴与白人有关,我的解释是有三个因素:连续商业化的种族遗产;新左派不能像老左派那样有效地通过文化设施来控制音乐;在某个时候,当黑人努力要进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所抵制的体制中时,一种把民间音乐理解为"他者"音乐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民间音乐的教学价值也彰显出来,尤其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也更加的丰富。在此背景下,承德地区的民间音乐资源的教学功能也逐渐引起重视,在校本课程规划和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承德民间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以及在承德民间音乐校本课程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丰富学校音乐课程建设,拓展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新渠道。  相似文献   

10.
洛阳海神是一种古代音乐,源于隋唐宫廷宴乐,五代后传入民间,称为"海神"。"海神"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又称为"洛阳海神"。其演奏团体称为"海神社"。隋唐以来,洛阳海神在中原以及全国产生极大影响,曾被誉为"国乐"。抢救洛阳海神不仅在民族音乐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河洛文化甚至整个华夏文化的研究、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智化寺京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熔中国古老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炉,为我们研究中国佛教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历史、民间音乐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经济和国力都十分强盛的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也得到飞速发展,这两大音乐潮流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再加上音乐的特征、加工方式等不同,呈现出各自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服务对象及用途、加工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唐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异同。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二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使我们联想到学院派和原生态音乐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分析,对唐代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有全面的认识并为我国民乐的发展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雅乐是历朝历代宫廷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西周雅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最早形成的规范化、制度化的音乐文化,在当时雅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进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宫廷也有能力和条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物质技术研究发展音乐,这样就使宫廷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了很深的艺术成就。而历史上的乐舞与民间音乐也正是在西周雅乐中才得以汇合,雅乐本身就蕴含有像十五国风这样的积极而具有生命力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西周雅乐制度的辨析来说明西周雅乐所具有的宗法性、开放性、教化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既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又蕴含深刻的文化底蕴.近些年来,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承中出现了危机,而教育传承则是创新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方式,有效保护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文章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例,探讨了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措施,包括加强资源整理、合理选择资源、丰富音乐...  相似文献   

15.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在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孕育下生成的。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在它漫长、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性,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时期,音乐形式开始从唐代的歌舞音乐过渡、转型为戏曲音乐,音乐发展的重心也开始从宫廷转向民间。即便如此,宋代宫廷筝乐依旧活跃在宫廷音乐的舞台上,在承袭唐代音乐模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筝乐在宫廷音乐中的位置更加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对合唱形式特别重视,从宫廷到民间合唱艺术的发展空前兴盛。宫廷以"千人唱,万人和"的大型合唱作为主流形式,民间则以"一人唱,三人和"的小型合唱为主,并作为前者的基础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二者均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大前提下文化空前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植根于民间,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艺术门类表现形式的濡染,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风格的同时,更加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通过从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与古乐及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文化的交融进行分析和论证,全面认识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媒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人文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包括传统的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曲五大类,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