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江海平原,陶冶笔者对语文的一腔热诚。近年来笔者有幸涌入课改浪潮。现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丝思考与大家共勉。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子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笔者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  相似文献   

2.
严伯春 《师道》2005,(7):45-46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如何形成,教师的职业行为又如何提升?在教育岗位上摔打了18个年头的我有这样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江海平原,陶冶笔者对语文的一腔热诚.近年来笔者有幸涌入课改浪潮.现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丝思考与大家共勉.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子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笔者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4.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浪起潮涌的时候 ,我们青年教师必须勇立潮头 ,求新求变。  一、确立生命教育本位叶澜同志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 9期 )一文中指出 :“必须突破 (但不是完全否定 )‘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 ,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她认为 ,“首先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是生命困顿的文化反思过程,其在文化中获取和确证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是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文化生态。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所遭遇的冲突形态,是进行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其社会生态。将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现实整合,使高校生命伦理教育得以超越,阐释了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生态及其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一、"阳光育人",合仁爱、自信、超越为一体"阳光育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阳光育人"有两个涵义:首先,太阳激活自己、释放能量、助力生命、成就万物,体现的正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太阳发出的七种色光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能融合在一起,普照大地。按照我们的理解:学生、孩子是"秧苗";学校、家庭是"土壤";家校文化是"阳光";家校氛围是雨露;师长观念是"肥料";教师、家长是"耕夫"。教育教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命成长:青年教师发展的本真之义在中国的教育界,人们大体上还是主要以年龄作为"青年教师"划分的基本标准的,可能是将新入职到45岁左右期间的教师群体称为青年教师。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个群体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年龄上的小许;二是教育教学经验的浅识;三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与可塑造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往  相似文献   

9.
超越倾听     
有人说:人与人交流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学会倾听。然而在师生之间,倾听还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毕竟,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他们还缺乏成年人的理智和自省。前苏联教育家乌中斯基说:“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为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命和完成生命过程而进行的实际教育活动;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为形成人们正确对待生命和完成生命过程而从事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即一门学科。"5.12地震"后,"生命"和"生命教育"成为了全民头脑中的"日常词汇"和"关键词",不管是灾后心理辅导与生命重建,还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管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公共化,还是祭祀礼仪慎终追远的自觉化,不管是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还是对老年人健  相似文献   

11.
张晓燕 《中国教师》2011,(22):24-28
教育是人类生活得以延续的必要活动。历代教育理论着重强调的是教育对生活的适应。不论是日常生活世界,胡塞尔先验主观的生活世界还是儿童的生活世界,都不能作为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教育应在适应生活的基础上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12.
超越占有:教育的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占有为特征的教育把教育过程等同于对知识的机械占有,扼杀了学生的生命创造活力;它以能否获得相应的功利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使教育陷入了窘境。为了缩小当前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距离,教育的生存论转向势在必行。教育的生存论转向意味着学习不再是机械的占有知识,而是立足于人的生命,实现人的自我生成与文化吸收、文化创造的动态统一,教育的使命在于激发人的生命创造活力,唤醒人的生存责任。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当学生走进校园,开始探求科学真谛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自由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顺应时代要求,努力使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教书育人的有效手段。"作文如做人,我手写我心"。这是所有语文人都熟知的作文教育名言。作文写作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立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进一步去明白人生道理,明确人生意义,激发生命能量,燃烧生命激情,实现生命跨越,实现作文教育中"以  相似文献   

15.
“双减”是手段,不是目的。“双减”减的是低效、过度的教育,增的是优质、高效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赋予学生健康的生命姿态,给予学生憧憬未来、创造未来的底气。无论在“双减”前,还是“双减”后,“让每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都是乐山外国语学校不懈追求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一定意义上,尼采的生命哲学观与其教育观是同构的,其肯定生命的"酒神精神"、求取生命强力的"权力意志"、破除传统文化价值幻象的"重估一切价值"以及人类价值理想诗意吟唱的审美意象——"超人"在阐释学意义上富含生动的教育思想意蕴。简言之,就是教育要肯定生命的自然性、现世性和艺术审美性,以"求强力"的生命意志来创造和判定生命的教育价值,把培育"超人"作为实现生命不断超越的教育目的指向。  相似文献   

18.
对生命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态度与情感,还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想进一步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建设、开发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构建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深化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从当上班主任以来,我心中始终铭记一句话:"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的,当孩子们走进向往已久的校园,开始自己生命的旅程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张扬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借教师的心来设计。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有生命的感悟与体验。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知识教育的原点。以关怀生命为基本旨归,就是要发挥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建立起适宜个体生命提升的知识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教育得到解决,无论是激发个体的生命意识,还是构建个体的生命形态,知识教育都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