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和原则,动态而综合地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课程与科学课程、系统课程与权变课程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公平度与平等性、课程准备的可行性与充分性、课程政策的清晰度与连贯性、课程实施的协调性与合理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国新世纪课改应吸取经验,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合理分配课程改革的投入与经费、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公平与平等、树立新的课程改革质量观、重视语言文化、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注重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与民主化、寻求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高职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体现科学、技能和人文的融合,具有开放性与个性张扬等特征。创新课程体系应追求一种“融合”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与技能课程的融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融合;实践课程与体验课程的融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校本课程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及对课程素养的缺乏,就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教材、课程内容、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法、课程组织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素养的指导思想和提高途径。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材.教法》2017,(4):113-118
"卓越小学教师"在培养目标上有其自身的内在素养结构要求;适宜采取"分向发展、综合培养"的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注意协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知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情意课程、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科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可以从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科学性课程与艺术性课程、确定性课程与不确定性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定量课程与定性课程等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和比较分析,以探讨管理类课程产生、发展和融合的过程,更准确地把握管理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规律,指导管理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新课程。本文从品德与生活课程发展的背景、课程的几个基本观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评价、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等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前,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课程基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与策略是:完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确立明晰的课程定位和独立的课程设置,构建分阶段、层次化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注重课程实施中的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的微观视角——课程的视角出发探索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课程与文化冲突、文化整合,课程与文化生态、文化模式,课程与文化变迁、文化交流,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校长实施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从存在形态上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纵观我区校本课程开发历程,我们形成了活动即课程,学科即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应该说校本显性课程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实施。但从校本课程内涵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一般指的是国家课程规划或专业、学科课程规划、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规划,等等。本文提出校长课程规划这一概念.既与以上概念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首先.校长课程规划与以上各种课程规划同属于一个概念和行为系统——课程规划.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课程创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校本课程或班本课程的决策、开发与评价以及学校课程的实施,并进行批判与反思,以达到对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意义及课程目标等的创造与生成。学生的课程创生具有主体独特性、空间局限性、过程参与性等特征。学生进行课程创生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校课程发展、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等。为促使学生“能创生”“敢创生”和“善创生”,使学生的课程创生真正落地,教师要提供课程创生的环境和条件,学生要提升课程创生意识和能力,具备课程创生责任,掌握课程创生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理解、课程意识、课程立场、课程权力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究竟教师与课程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教师的课程理解,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课程,教师能否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否拥有课程权力并应该拥有哪些课程权力等等。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也影响着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和学校的课程制度。围绕这些基本问题,本刊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组织了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对课程这一特定领域的动作、驾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构成 ;分为适应课程阶段、适度改造阶段和生成与创新课程三个阶段 ;在构成要素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 ,可以建构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和与外界互动的教师课程能力模型  相似文献   

15.
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给课程开发带来了新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条件和全新的课程观念,也为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的整合包括以下4个基本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者、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者、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刘英 《宁夏教育》2007,(3):78-78
杨明全在《试论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中认为: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为的总称,它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的目标。这一定义强调,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郑先俐、靳玉乐在《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中认为:课程领导注重课程权力共享,集权与分权的均衡,它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人员、课程专家、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等与课程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都看作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使他们能广泛分享课程领导的权力与职责,扩大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文化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广义的学校课程文化包括学校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4个部分,其中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外层,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和最深层次的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课程文化的生成不仅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制约,也受到学校课程实践、学校课程主体的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及其机制的复杂多变性决定着学校课程文化生成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一、目标与任务我区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进行地方、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三类课程的整合和均衡,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连续和衔接,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促进三级课程管理具体工作机制的形成。1.区级课程与开发的主要任务:贯彻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开发我区课程资源,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改革任务,其核心是国家课程标准与我区课程资源的结合和融合。开发有浓郁地方特色、灵活多样的课程,使学生了解社区…  相似文献   

19.
无本课程是与有本课程相对应的、不以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类型与课程领域,涵盖了师本课程、口头课程、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影视课程、网络课程、电子教科书等等。无本课程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有助于学校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主体性,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积极作用。无本课程开发应坚持无本课程与有本课程相互补益、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遵循学科性质以及与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相适切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以高校已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资源为基础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就要求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从课程层次提升至学科层次。跨学科视域下,提取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交叉点和接驳处,以课堂为跨学科的实践场域,通过课程孵化、课程定制和课研嵌入等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