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项昉初 《语文知识》2003,(11):23-24
干将莫邪:古剑名称,见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王阖闾请干将铸名剑,三月不成。干将之妻莫邪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战国策·齐策五》:“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后诗词中常引用这个典故来咏宝剑,或借喻爱剑、求剑之心,或用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可用作“干将”或“莫邪”,也可用作“干莫”。如元稹《说剑》:“我闻声响异,疑是干将斗。”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部》:“心铁已从干莫利,鬓丝休叹白霜垂。”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中有“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句,人教社《教参》译云:“干将的妻子莫邪(生了个儿子),叫做赤。赤长大成人后”。我们以为,课本对“莫邪子名赤比后壮”的断句以及《教参》译文都忽略了对“干将莫邪”子名的考究和上下文意的贯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有故事的山     
《红领巾》2006,(10):8-9
山不在高,有故事才最好。就算山有成为平地海洋的一天故事也仍然在世间流传莫干山干将、莫邪是古代两把名剑的名字,也是春秋时期一对夫妻的名字。夫妻二人奉命为吴王铸剑,历尽艰苦终于铸出干将———雄剑和莫邪———雌剑。剑铸成后,吴王杀了干将。干将和莫邪的孩子长大后,想方  相似文献   

4.
名剑传奇     
干将、莫邪为吴国之剑,两剑如夫妻,一雄一雌不可分。湛卢诞生于越国.遇无道之君即能自行离去。同为名剑,却各有传奇,历经千古,美名不灭!  相似文献   

5.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新增《干将莫邪》一文,有几处注释不甚了了。限于水平,不敢专断,谨列举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一、“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这句话中的“壮”字,注释为“成年”。夫成年者,人发育成熟之谓也。发育成熟,按传统习惯上的说法,男子一般指年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标明已经成年,但并未及壮年(壮年一般指三十岁),故有“弱冠”之说。说赤已“成  相似文献   

7.
新编入初中教材的《千将莫邪》,是东晋干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的名篇。作为我国小说发展初期的志怪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一般还只粗陈梗概。然而也有一些结构较完整,描写较细致生动,粗具短篇小说规模的作品。《干将莫邪》就是其中成就较高的一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叫莫邪的铸剑工给楚王作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全文篇幅不长,但结构完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并以复仇为主线,一“剑”贯之。作剑——故事的起因。小说起笔直入正题:交待干将莫邪为楚王作雌雄二剑之事。因为“三年乃成”,触怒了残暴的楚王。这就种下了杀身的祸根,悲剧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干将莫邪》(别名《三王墓》)第二段有“莫邪子名赤,比后壮”句,课本在“赤”字后断句,将“比”字注释为“及,等到”;语文出版社《教师用书》将此句翻译为“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后来长大了”。早在1990年上学期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就选有此文,其断句及注释与这次语文版课本相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五册)的译文没有将“比”(等到)的意思翻出,译成“莫邪(生了个儿子),叫做赤,赤长大成人后”。当年,笔者与各位同仁一样,按照课本和参考书来执教,因“比”字确有“等到”之意,故也能讲通。但这次教语文版新教材,备课时,总是感到此句中的“比”字多余,人教版参考书没有将“比”译出同样讲得通,说明“后”字已含有“比”(等到)的意思。这样看来,此句无“比”字语意照样很通畅,且还简练些。那么,作者为何要在句中多加一个“比”字?干宝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大师,难道他就不讲究作品语言的简洁吗?带着以上疑惑,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做了一番考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来莫邪之子名“赤比”,而不是名“赤”。据有关文献《,干将莫邪》所叙故事在早于《搜神记》的曹丕的《列异传》(一作张华撰)一书中就有记...  相似文献   

9.
刻舟求剑     
有一位贵客在江轮的甲板上舞剑,一招“丹凤朝阳”,手一松,把剑落入了江水之中。“停船,停船!”他气急败坏地大叫:“快停下船来为我捞剑!我这个剑价值连城!”看看众人漠然的神态,他解释说:“我这个剑出诸干将、莫邪,后来通西域时经过丝绸之路外流到了国外,波斯大帝曾佩戴它出征,奥斯曼帝国宰相曾悬挂它于客厅,英王乔治用重金买下,法王路易八世派了五个刺客去抢夺它……如此这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出口转内销才落到我的手里。看,这是文物局证明,这是税务局收据,这是工商局的批文……还不快捞!”船长来了,问道:“您老这柄宝剑上了保险…  相似文献   

10.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 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11.
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①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②主,不施用兵:骐骥(?)耳,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③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吾矣。”(西汉·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注释】①说:说客.②事:侍奉,为……做事。③干将:古代名剑的名称。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吾”与“我”同属第一人称代词。现在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吾”与“我”时,都作“同训互举”,不去区分其间用法的细微差别。早期的文人如章太炎先生在《正名杂义》里,也举《庄子》的“今者,吾丧我”一句为“同训互举”解。凡此,都不免给人有以偏概全之嫌。单就孔子的《论语》,其中有“吾我”两字之句则多达百余条,旁及他书,真乃“吾我”句多于牛毛也!经过互相比较,才知古人用此两字分别甚严且有规律。现略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初语五册《干将莫邪》一文,“把行歌”注为:“唱歌。行,从事。”细读全文,认为这样注释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的,尤其是把“行”解释为“从事”就更是与全文的语意相悖的.《现代汉语词典》(从事)条注:“投身到(事业中去);~革命|~文艺创作.”根据这条注释看“从事”是指“长期做某种事情.”干将子赤要杀楚王为父报仇的打算被楚王知道后,被迫离家出走,逃进深山躲避楚王的搜捕.此时的赤连生计都受威协,又怎么能“从事”歌呢?  相似文献   

14.
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又兰解释将军的名字时说:青萍、莫邪乃干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 将军喜爱摄影,战争年代曾拍摄照片上千张,十分珍贵.晚年仍乐此不疲,凡外出活动,相机必挂胸前.不认识他的人误以为他是.位摄影师,熟知的则称他为"将军摄影家".  相似文献   

15.
“故为之说”是《捕蛇者说》末段的一句话。不少人认为“之”是指示代两,而认为“说”是名词。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之”是代词,代蒋氏,“说”是动词,理由如下:“我”听了蒋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的话后说:“余悲之。”“悲”  相似文献   

16.
郑人争年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相似文献   

17.
《干将莫邪》全篇只四百多字,但在这样的短篇里却异浪突起,波涛浪滚,情节一次又一次出现高潮。开篇异波突起,悬念扣人心弦。《干将莫邪》一开头便写道:“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这如同异波突起,扣人心弦。干将莫邪后果如何?生死如何?种种担忧与猜测折磨着读者,攫取了读者的全部思想,使你急切地想知道下文。  相似文献   

18.
吴东峰 《初中生》2012,(Z4):16-18
正悦读之前:张爱萍将军文名满天下,有"军中才子"、"马上诗人"之称,军中才学之士无不为之折服。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又兰解释将军的名字时说:青萍、莫邪乃干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将军喜爱摄影,战争年代曾拍摄照片上千张,十分珍贵。晚年仍乐此不疲,凡外出活动,相机必挂胸前。不认识他的人误以为他是一位摄影师,熟知的则称他为"将军摄影家"。将军擅长书法,尤  相似文献   

19.
追忆     
孟子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公元二零零四年,吾因中考失意,名落孙山,不知所向。闻有一校,私立也,父欲送吾至,吾心不愿,又恐其怒。随之。至校,乃知其牢狱也!悲哉,悔其当初,贪玩好耍,以至于此。入宿舍,一杂窝也,内有:“一猩”、“一狗”、“一猫”、“一猴”、“一色狼”。吾笑人如其名。怎知众“牲”送吾一外号———“猪妖”。曰:入乡随俗。瞬时,笑声不绝。竟得知己。全室七人指天断发,誓之:有福同享,有难独当。某日,吾等六人聚于教室,闲聊碎谈。逢一美女。吾等皆心动,欲欲若试。猫、狗齐曰:吾俩甚小,不适。猩方曰:此女不…  相似文献   

20.
巫马子问道     
巫马子谓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曰:“今有燎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改写自《墨子·耕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