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荣获省影协“伯乐”一等奖的牛子祥,又从北京捧回全国摄影组织工作最高奖——《金烛奖》。这次,全国获此奖者仅10人,牛子祥名列榜首。这位《新乡晚报》的主任记者,何以这般受人推崇?据《中国摄影报》介绍说:牛子祥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路石风格和对摄影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埋头苦干,默默无闻,驮着人们前进。和牛子祥聊起来,你会发现他把办摄影班培养人才,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作为抱负来实现,对工作、对学生,倾注了深沉的爱。他说:我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开始学摄影时无人教,经过不少曲折,作了很多难,想让别人少走些弯路;再是生产生活都需要摄影人才,我自己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不过是一花独放,不如有更多人去搞摄影出成绩,来个百花满园好。  相似文献   

2.
作为你的战友、同行,我羡慕你取得的成绩同时有几分嫉妒,但对于你在新闻工作上所表现出的执著追求和强烈的事业心,我深表钦佩。你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摄影作品在省以上单位举办的新闻摄影大赛中,十多次获好新闻好作品奖;并被湖南摄影家协会、《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吸收为会员;被8家电台与报刊聘为特约记者;先后有1200多篇(幅)新闻照片与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等20多家军内外报刊上F3次荣立三等功。你就是湖南省长沙警备区新闻干事赵伍芳。在骄阳似火的7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湘江大堤抗洪前线,见到了被洪水浸漫和太阳灼烤得又瘦…  相似文献   

3.
《新闻实践》2007,(7):24-24
4月28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杭州表彰全国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绍兴日报首席记者袁云成为今年我省受表彰的80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新闻界代表。袁云从业20余年来,先后有200余幅新闻摄影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浙江新闻奖等200余个省级以上大奖。有数千幅新闻摄影作品被国内外上百家通讯社和报刊登载,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韩日世  相似文献   

4.
秦德禄1978年3月入伍,同年底调团政治处担任摄影员.1987年调到某集团军政治部任摄影干事至今。职务副团.中校军衔。从事摄影工作20年来,共在军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刊用新闻、艺术图片3000余幅,各种杂志封面100多个,先后在省以上摄影比赛和展览中获奖、入选作品100余幅,连续13年获北京军区新闻报道工作一等奖,1996年被《解放军报》评为“全军新闻摄影十佳”。1989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中国摄影家大辞典》收录了有关他的事迹。他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光凭这些就该写写某集团军摄影子事秦…  相似文献   

5.
人物名片袁云,1963年7月生于浙江绍兴。1985年至今,一直在绍兴日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现任绍兴日报社首席记者。被聘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副秘书长、浙江新闻摄影工委副秘书长。系新华社、中新社签约摄影师。2003年被浙江省记协、省残联评为“爱心记者”。2004年获得绍兴市“市长奖”提名奖,2006年被评为绍兴市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2006年11月获浙江省新闻界最高奖“飘萍奖”。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十杰”记者称号。20多年来,袁云有200余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大奖。  相似文献   

6.
1992年初,身为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煤炭局宣传干部的丁大康,停薪留职成了枣庄市也是全省第一个“新闻个体户”。打这以后,丁大康可没少在报纸上出风头: 1992年2月至今年6月,他共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新闻照片217幅。发稿数量超过许多全国性大报记者。今年6月份的30天内,他就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央十几家报刊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31幅。他拍的新闻照片,已经进入“自  相似文献   

7.
廉洁经过20年的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100余幅;70余幅作品在军区及全军、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31个摄影专题被《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采用;35幅作品被国家级刊物用作封面。1989年,廉洁的名字被收人《中国摄影家大辞典》。4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1974年底,廉洁人伍来到巴林草原。部队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戍边守睡,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雪水、雨水,住的是“干打垒”。但官兵们工作、学习、训练劲头十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一切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促使…  相似文献   

8.
一本精美的摄影佳作摆在我的案头,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是那样传神、耐看。它由极具权威的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著名摄影家吕厚民题写书名——《赵有强新闻摄影作品》。而它的作者却只是我省一家地市报——《常德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他叫赵有强,今年才38岁。赵有强"出道"的时间不长。初识摄影时,他还在企业工作,只是偶尔拍拍照片。虽说在几年内有100多幅新闻、艺术照片上了全国的诸多报刊,也有10来幅作品获奖,但他仅能算一个"低烧"都不是的"发烧友"。1992年11月,常德日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他才挤进新闻圈,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开始了在新闻摄影这条长路上的艰  相似文献   

9.
1992年5月27日,宁路桥的“徒弟”王安友的一幅《这样午休行吗?》图片配短评在《解放军报》二版头条发表,获当年全军大迪军事新闻摄影竞赛一等奖。从此,宁路桥的大名不径而走。近5年,宁路桥带出的“徒弟”,3人直接提干,1人考入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3人在全军影展中获大奖,1993年3月,王安及的5幅照片还进入全国第十二届新闻摄影比赛。三十而立。宁路桥如今已在军事新闻摄影事业上取得了喜人的成就:1100余幅见报作品,其中有54幅摄影作品在省以上报刊、影展获奖,他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l次二等功,1992年被沈阳军区评为两用人才先进…  相似文献   

10.
我家大哥、小弟都是专业摄影人员,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也学着照点新闻照片。这两年,竟然也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二十来幅新闻照片。因为摄影很讲究角度,学习过程中,我也在琢磨新闻的角度问题。给一个人物、物体照相,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拍,  相似文献   

11.
摄影家牛子祥照片档案捐赠大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2005年4月30日,这对于新乡市摄影界和档案界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上午9点“,著名摄影家牛子祥照片档案捐赠仪式暨表彰大会”在市长城宾馆会议室隆重举行。省档案局副局长刘延龙,市委副书记宋丽萍、市政协副主席张玉峰等市四大班子的有关领导,市摄影界人士及  相似文献   

12.
新闻摄影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用形象记录时代的历史史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新闻摄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框框;新闻摄影以它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奠定了在现代报刊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我是广州军区某总站教导队的教导员,从1986年开始从事业余新闻摄影。近年来,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基层部队新闻摄影的新路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仅去年就先后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150余幅,在省以上报刊见稿195篇(幅);另在港澳台等报纸见稿21幅;全年总计达355篇(幅)。今年初,我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接纳为会员。10来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使我体会到:基层第一线是业余报道骨干成才的沃土,只要扑下身来,勤学善钻,冷静观察与思考,就能捕捉到鲜美…  相似文献   

14.
作品如人,人如作品。这是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员何书远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何书远原在云南省军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地融文字、摄影、摄像为一体,使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红红火火,他本人也硕果累累。10年来,他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630多篇(幅),并多次在全军、全国获奖。他的作品中无不透出他为人求实,对新闻求真求精的精神,这也许就是他成功的奥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何书远自搞新闻报道的那天起,他就告诫自己要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不是自己亲眼目睹或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核实准确的事实坚决不报。一次,他为了拍到一些战士在猫耳…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可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纯杰却仍在新闻摄影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且每年都在报刊上发表数十幅新闻图片。 李纯杰今年51岁,是许昌市地税直属分局第三税务所的干部。1991年,他喜欢上了新闻这一行,经常采写一些本系统的消息发表在报纸上。那时候他有一个“傻瓜”照相机,平日里拍到一些反映许昌变化的照片,冲洗出来经常自我欣赏一下,日积月累,积腋成裘。1994年4月在一些同仁和有关部门的鼓励下,他“生了一个念头:搞一个“故乡之春”摄影展,于是他刊用业余时间自己编辑、设计、制作了几大块版面,把几年来他拍摄到的能够反映祖国和家乡巨大变化的照片编排上,配上文字说明,摆放在单位门口,向过往行人展览。展览收到了良好的反响。通过这次展览,李纯杰感到图片更能客观、直接地向人们传达信息,而这正是自己写作能力所不能及的。于是,1995年,李纯杰尝试着在《许昌日报》上发表了第一幅摄影作品,这幅作品的发表,坚定了李纯杰搞新闻摄影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离休干部李怀燎,原是河南日报副总编辑,担任省老年摄影学会副会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已十年有余。在他70华诞和从事新闻工作50年之际,用百幅摄影佳作编织了一束琳琅满目的晚节香花,回报党和祖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怀燎同志与摄影结缘由来已久。早在60年代初期,他任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时,就分管报纸的摄影报道;80年代中期担任学会领导后,结交了更多的专业及业余摄影工作者,经常和他们一起跋山涉水,采风学习,交流技艺,取长补短;从报社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勤奋耕耘于摄影园地,如今已如痴如醉,一“照”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17.
他,年仅26岁,可荣誉的桂冠却一摞一摞的:在报刊上发表照片140多幅,其中3幅5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一幅被摄影名家誉为传世之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分会;连续三年被评为第二炮兵和《长缨》杂志优秀通讯员;部队党委先后为他记了四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然而,他竟是一个“兵”。小吕从小生长在偏僻的川北山区,上中学时就喜欢摆弄照相机。1979年隆冬,他踏进了解放军大学校的大门。他搞摄影的业余爱好,得到了领导的热情支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工  相似文献   

18.
翻阅报刊上的照片,参观全国性的新闻摄影展览或影赛作品,一个熟悉的名字经常映入我的眼帘,他就是山东石化工人报摄影记者李毅平。 在齐鲁乙烯工程建设最紧张的1986—1988的三年间,李毅平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和通讯社发表新闻照片500多张,其中200多张在省和国家级影赛影展中入选、展出,60多幅获奖。  相似文献   

19.
没见过他的人认识他是从他的章开始的,读过他章的人没料到他是一个入伍仅4年的一级士官。西藏军区某山地旅士官报道员晏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年来,先后在30余家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稿件400余篇(幅),其中,《解放军报》上稿60余篇;6次在征和摄影比赛中获奖;两次被成都军区评为“新闻宣传先进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读者评价一幅新闻照片的好坏,是根据它的新闻价值和它包含的信息量多少而定,照片为读者提供的信息量越多越能扣动读者,体育摄影也不例外。有人曾说;体育照片拍得再好也不是新闻作品,充其量是把照片拍得很美,是一幅欣赏作品。而笔者通过几年拍摄体育照片的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体育摄影不是没有新闻、而是大有新闻可作。体育摄影记者完全可以在拍摄时将更多的新闻含量凝固在照片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摄影记者对比赛中的新闻人物、明星队员及场内、场外、赛前、赛后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给予关注,及时用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