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命如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 这是禅家语.禅家总是站在理性的高处,以超越红尘的洒脱来参悟人生和自省生命的.那么,凡俗中人呢?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诗人语.多少人在赞美:姑娘好像花一样!又有多少人在咏歌:花儿与少年.  相似文献   

2.
生命如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这是禅家语.禅家总是站在理性的高处,以超越红尘的洒脱来参悟人生和自省生命的.那么,凡俗中人呢?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诗人语.多少人在赞美:姑娘好像花一样!又有多少人在咏歌:花儿与少年.  相似文献   

3.
生命如花     
西北平原 《成才之路》2013,(3):I0001-I0001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这是禅家语。禅家总是站在理性的高处,以超越红尘的洒脱来参悟人生和自省生命的。那么,凡俗中人呢?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诗人语。多少人在赞美:姑娘好像花一样!又有多少人在咏歌:花儿与少年。的确,人生如花。花一样的生命,理应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瓣一瓣地绽放它的美丽与清香,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快乐。事实上,人类自诞生起,就一代一代地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极尽智慧和勤奋地按照美的形象装扮世界,并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谙熟《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诗经》与《楚辞》语典之身影。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的接受极其认真、普遍而广泛,犹如江海,不胜尽勺。仅举《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之部分语典,粗窥唐代诗人对其接受之概况,以收管窥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1):78-81
语篇是多义的,对语篇的理解是无穷无尽的,但个体对语篇的理解总是有限的。对语篇中的隐喻进行考察是语篇理解的一部分,是在特定层次和特殊视角的理解。隐喻可构成某些文体的特征,诗歌是语篇体现隐喻的主体。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对纪伯伦之ON LOVE的隐喻分析揭示了在诗人的心目中爱是一个强人。这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检验,也是对该诗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冥想王国和理想境界散发的无穷魅力,吸引着诗人为之忘我付出,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构筑。诗人横溢才华的耀眼光芒永远让凡人顶礼膜拜,诗人生命之谜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索引的对象,引发人们去感叹,去怀想,去思索。然而人们往往读不懂诗人及诗作,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诗人之死’这几个字总是比‘诗人之生’这几个字更具体”(布罗茨基),诗人之死促使人们去了解诗人生命的本质和真实。诗人是不死的,因为诗的生命永存———诗人之死是肉体的涅,使灵魂得以解脱和升华,在其终生追求的纯净世界中永生。般木岁月无情流逝,人世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情,创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景物。这其中,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和静境描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才能由“景语”得“情语”,品味到诗歌之美呢?这就需要开启联想之门,在联想的世界里建构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具有  相似文献   

9.
第一关:初探奇境文学作品的词语运用与日常生活用语不同,仅仅恰当、确切是不够的,还必须善出奇语,道常人所不能道。中国古代诗人对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做"惊人之语"的机会。"炼字"也成了诗人的"必修课",而事实上,也往往是一字之改,对全诗的意境营造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但不能忘记的是,每一个字的锤炼都是以全诗的总体结构和  相似文献   

10.
以《怀风藻》中难解诗语为中心,探讨了日本奈良时代诗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的问题,指出这些难解诗语不全是表达不成熟的表现,其中也有些是诗人受到六朝诗歌雕琢风气的影响而有意追求新奇的结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对诗集中历来存在凝问的诗语,通过考证,提出了与日本学者小岛宪之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12.
禅门机缘语与中唐的尚奇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门机缘语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从历史上说 ,魏晋清谈的“赌理”,是禅家机缘对话的滥觞。禅门的一些基本辩论方式以及所辩论的内容 ,在魏晋清谈之中早有端倪。从中唐以后的社会状况来看 ,由于战乱频仍 ,大量流民涌入禅门 ,迫使禅门授徒方针由原来的招揽改为拒斥 ,所以也就造成了机缘语的隐晦与诡怪。此外 ,中唐以后 ,由于社会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整个文化界出现一种尚奇和“解构”之风 ,机缘语的奇特 ,也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它是与当时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郭颖辉 《成才之路》2011,(17):36-3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美是诗人的最高追求,山水之美总是赋予诗人灵感,牵引着诗人走入它的胸怀。  相似文献   

14.
有些才思敏捷的诗人即席赋诗,创造出一种前头几句是常言拙语,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相似文献   

15.
诗人与烛光     
诗人似梦非梦;对着烛光惆怅地吟叹起来:"视横芒之昭曜,见蜜泪之蹉跎。渭觉流珠走,熟视绛花多;宵深色丽,焰动风过……"兴致所至,竟又向烛而语:"你可知,这是谁人之赋?"烛影轻摇,忽然答道:"此为梁简文帝的《对烛赋》。"诗人愣住了;忍不住问道:"可知我是谁?"  相似文献   

16.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赞美》是其力作。该诗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是“寂寞的诗人”(邵燕祥语)穆旦之幸.也是广大学子之幸。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上的其他白话诗作.这是一首虽不艰涩然而较为“难懂”的诗作.也是一首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内涵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诗作。这首并不很长的诗歌给予我们这样的艺术直觉:它不是一首单纯的短歌.  相似文献   

17.
在灿烂的盛唐诗坛上,涌现出一个以清淡为其总体风格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的诗人们致力于山水田园题材,在对幽清宁静的自然美的歌唱中,展示创作主体真实的心灵世界。他们以清淡之语,写清淡之景,表达清淡之情。王维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  相似文献   

18.
我看刘兰芝     
当代著名诗人刘湛秋的诗总是给人一种清新空灵之感。其诗手法新颖洒脱.主要表现一种感觉和情绪。孤独就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觉。但诗人笔下的孤独却新颖别致.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另外,诗人也通过这首小诗告诉人们:孤独并不可怕.只要你把心态放平.它可以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是世界各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使用引起双方不快进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总是用委婉语代之,以使交际气氛更活跃,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文以大量例证,从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委婉语的表现手法,使用特征以及分类4个方面,对委婉语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情感反应运动,来自于阅读对象(即文本)与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碰撞,它是阅读情感反应过程的动态化表现。鲁迅先生曾经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